第二十六章
下一个,茅元仪,一位由于明末激烈的官场争斗,而一生写满了壮志难酬和意难平的明朝官员。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明末守边将领及文学家,是嘉靖年间大名兵备副使茅坤之孙。其家学渊源深厚,平素喜读史书喜谈兵,且熟知军务,素有报国之志。
明末,辽东战火纷飞,明军却战斗力低下,屡吃败仗。由于忧心边事,茅元仪刻苦钻研历代兵法理论,花费十五年时间辑成兵书武备志。
明嘉靖时期
年纪不大的茅坤内心升起新奇的感觉“是,我的孙子”
明崇祯时期
茅元仪,这不是前段时间来找过朕的那个大臣吗朕还把他留下了
朱由检大喜。
原本在历史上茅元仪这次是没有被启用的,但由于光幕的影响,朱由检做事更加谨慎,当茅元仪来进呈武备志时他并没有因其对朝廷军备上的尖锐批评而生气,反倒是把人留了下来。
武备志是继宋朝武经总要之后涉及面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式兵书。其内容不仅包含了作者茅元仪精辟的军事思想观点,还保存了不少古代军事资料,尤其是收录了郑和航海图航海天文图以及明代罕见的舰船兵器和火器。这些内容为后世研究古代军事了许多重要线索,故武备志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在当时,武备志的刊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末重文轻武、将军不知兵法韬略、武备废弛的状况。
但我们都知道,由于明末激烈的官场争斗,茅元仪的一生也是写满了壮志难酬和意难平。
嬴政刘邦刘彻李世民又是一本我们很想要的书,可惜,还是看不见摸不着。
朱由检松了一口气,看来这次他的选择没有出错。
面对强大的外敌,军事上的人才真的不可或缺。
清乾隆年间,由于武备志中多处出现“不敬之语”,官方将其列入违碍书目,下令毁禁。后出版商对其进行修正处理,并重新推出新版武备志,使得该书不仅在清朝再次广为流传,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欧洲,出现了多种翻刻本。
熟悉的清朝,熟悉的禁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