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36
培养而言,大有不如。
但是,经此一试。
也让更多的生徒,感到了一丝希望。
年纪小的人,开始考虑入三学之中求学。
毕竟,入三学只需经过考试,不需要任何地手续。
长安承明殿中,石韬笑呵呵的说:“此次春闺,虽然只有一千六百人通过了科考,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为我们吸引了大批来自关东的生徒。
按照曾次大人《三学纪要》中所说,第一次科举。
未必会有太大的成果,但是却能够是我们三学国子的质量和数量。
获得极大提高。”
董端坐主位之上,却没有说话。
曾次,就是黄劭。
这个当年在黄巾之乱时跟随自己的老臣子,已经故去了多年。
他没有大本事。
但是却能静下心来。
琢磨出《三学纪要》这样的恢宏巨著。
一辈子也没有流传什么诗词典章,但是对后世的影响,怕是谁也无法比拟。
如今,春闺结束,董更加怀念黄劭了。
陈宫顾雍,还有刚调入承明殿的马峤梁习,在听了石韬的话之后,也陷入沉思之中。
林雷
许久,顾雍一声叹息。
“未曾想,黄劭声名不显,一介寒士出身,却能谋划出《三学纪要》这样地经典。
有了他这一部书,却是让我们今后的取士。
少走了很多地弯路……我不如曾次啊。”
顾雍那是什么人?
正经的世家子出身。
在董的部曲当中,少有人能够比拟。
今日说出这一番话。
也算是一种认可。
其实,在科举法令颁布之前,不论是顾雍还是陈宫,总归是有一点不太服气。
因为,科举法令颁布后,董竟在长安太学院和国子监中设立了一座雕像,赫然正是黄劭的雕像。
陈宫捻着胡须,看着从各地送上来地名单,轻轻点头。
“曾次大才,实非我等可以比拟。
春闺科考虽然只选出一千六百人,对目前地情况并无益处。
但是,他让各地府衙中的小吏增加了两千余人,不但解决了乡里小吏的空缺,还为我们扩展了近万人的生员。
待来年春闺再次开启的时候,只怕这天下生徒,当不远万里而来投奔。”
乡里小吏,全部以落榜的年迈生徒和乡学国子担当……
董沉吟许久,突然道:“黄荣如今学业如何了?”
黄荣,就是黄劭的独生子。
如今刚考入了长安郡学,年十八岁。
不过讲论资质,黄荣并不算太好。
考入郡学的时候,成绩也相当的普通。
不过,这小子有一股子钻劲儿,让人不得不佩服。
在这一点上,黄荣和他过世地父亲,非常相似。
石韬把黄荣的情况告诉了董。
董在沉思片刻后,开口道:“广元,明日你命人通知黄荣,让他至我幕府效力……恩,就让他担当我的门下书佐吧。
梁道的年纪也差不多了,跟随我也有年月,也是该外放出去,历练一下了……恩,就让他去西川吧,配合阎圃治理地方。”
这一席话,说的轻描淡写。
可是这承明殿中所有人却知道,李逵这是要大用了。
而黄荣呢,也将从此变得不再平凡。
“另外,顾邵地年纪也不小了,我看也差不多可以让他出来做事。
师兄,明日就让他去伯威那边做事吧。
为这春闺之事,不晓得有多少牛鬼蛇神混入了长安。
伯威那边现在人手严重不足,就让顾邵去帮他一下好了……还有,公台之子陈明文才出众,一并入督察院做事。”
此言一出,顾雍陈宫二人激动无比。
如今所有人都看得出,董在培养董冀。
将来地凉王王储,若不出意外,就是董冀了。
顾邵陈明二人帮董冀做事,那就等同于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
将来地成就嘛……怕是不俗。
董接连发出政令,一旁的马良都记录在案。
待这个事情说完之后,董又道:“如今汝南被攻破,曹仁兵退临颍至长平一线,徐州军怕是不日将会攻入颍川。
曹操绝不会善罢甘休,想来对袁绍的反击,也不会再等待下去了……恩,公台你等当关注近期关中的战报……另外,通知陆逊,他的计划很优秀。
可以实施下去。”
马良立刻在旁边撰写文书,奉到了陈宫等人的面前。
押上承明殿大印之后,董又把巨魔令印信交给了马良,在那文书上押好,自有宿卫领取。
“另外,三韩等地的战事已经结束许久,由谁前去治理,你们当尽快择一合适的人选,呈报与我。”
陈宫连忙回答:“关于在三韩置郡一事,臣下等已经有了主张……共选出品行优良。
才行出众,且于凉王忠心者两人。
丞相府长史赵戬。
质而好学,爱恤于人,不论疏密。
曾在大将军何进府中任职,后太师当政。
赵戬虽多次顶触。
不为太师所喜,但所奏言之事全都直指时弊太师死后,赵戬赴西川避难,此人足可以担当重任。”
董闻听,却摇了摇头。
这个赵戬说起来,却是有来头的人物。
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才学出众,而且为人非常中直。
董倒不怪他在董卓死后,跑去西川避难。
毕竟董卓不重用他。
赵戬怕也是心中有了芥蒂。
“叔茂有大才,我早有耳闻……只是他性情儒雅,虽刚直,手段却太温和。
三韩乃蛮荒之地,其族人多是冥顽不化之辈。
我需要一能治理地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