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十国帝王 > 分节阅读 444

分节阅读 444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百官肃立殿中,李嗣源高坐皇位,至此时,天已大亮。

视朝期间,李嗣源着的是衮冕——皇冠上有冕板,板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垂白珠十二,以组为缨;身穿玄衣纁裳,有十二章纹饰:衣上有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蠡等八章,裳有藻、粉米等四章;内穿白纱中单,腰束革带、垂大带、蔽膝;佩鹿卢‘玉’具剑。

帝王威严,外有衣衬,内由气实,寻常人等,自是不敢直视。

百官拜过之后,如往日一般,各自奏禀诸事,李嗣源一一给予批示,言谈颇为详尽,并非只说个“可”与“不可”。

诸事奏完,殿中安静下来,气氛愈发肃穆,直到这时,今日朝会才算是进入正题。

枢密使、同平章事安重诲,出奏一事,引得不少官员倒吸凉气,他道:“自陛下君临天下以来,四海承平,国势日盛,官知其所为,军知其所战,民知其所耕,此乃陛下圣恩浩‘荡’,泽被天下之故也。唯独两川之地,山匪不绝,道路不靖,屡有事端,民深受其苦,不可不察也。故臣以为,当于两川之地,再立节度使,遣能者以驯之。”

“遂州,果州,阆州,绵州,皆多事之地,臣奏,以遂州设一节度使,以果州、阆州再设一节度使,另向绵州增派‘精’锐将士,如此,方可护佑一方安宁。”

分割蜀地以弱其势,增派蜀官以制其帅。这就是安重诲所言的核心意思。

李嗣源不置可否,在许多官员惊讶的目光中,淡然自若,看向李从璟,道:“秦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天下兵事,任卿所奏授节度使、调遣兵马之事,秦王以为如何?”

站在群臣最前,为群臣之首的秦王,出列奏道:“任相所请,乃老成谋国之言,儿臣鄙陋,窃以为可。”

李嗣源颔首表示了解,又问其他几位宰相的意见。

诸人意见一致,都认为安重诲之言可行。

李嗣源三问群臣,群臣无人言不可。

如此大事,秦王、宰相们一致认为可行,岂是巧合?

群臣谁不知晓,此事早已有了定论,拿到廷前走程序而已。

三日后,李嗣源下诏:

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出镇遂州;以李仁矩为保宁军节度使,出镇果、阆二州;以武虔裕为绵州刺史,并增戍兵。

诏令下达,两川震动。

此举,意味着帝国解决两川之事的步伐,已进入真刀实枪的阶段。;

二谷雨识洛阳笔落动两川(2)

洛水东流不息,西顾平川,洛阳城现于地平线,巍峨雄伟,如虎豹在卧。。

昊天无云,烈日当头,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背后的衣衫早已浸透,郭威却没有丝毫停下来休憩的意思,他回望了一眼随在身后的卫士,挥动马鞭,继续向洛阳进发。

“天成四年五月十七日,夏至。”郭威抬头远望,阳光有些刺眼。

奉召入京的万州防御使郭威,很清楚朝廷此时要召见他的原因。前些时日,武信军、保义军相继在蜀中设立,加之绵州增兵的动静传出,蜀中已掀起轩然大‘波’。

所谓两川,俱属剑南道。孟知祥官拜剑南西川节度使,董璋官拜剑南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前者治州益州,也即成都,后者治州梓州,位于培江上游。梓州位于成都东北,两者相距二三百里。

从地势上看,阆、果二州位于嘉陵江中游,遂州位于涪江中下游;从相对位置上看,阆州在梓州东北,相聚三四百里,果州在梓州东南,相聚三百里左右,遂州位于梓州东南(较之果州更南一些)、成都东南,距离两者都是三四百里。

从势力范围来看,包括绵州——位在梓州北面、两者相距甚近,各州基本都属东川。武信军的遂州,保义军的阆州、果州,加之绵州,实际上已对梓州形成了包围之势,不仅如此,更是将梓州与东川其他诸州隔绝开来。

可见,朝廷若是伐蜀,必是先取东川,再进军西川。

郭威进宫见到李嗣源时,看到秦王也在,不仅秦王在,许久不见的李绍城也在。

李绍城原先就是百战军副帅,天成元年授静难军节度使,出镇邠州,算起来郭威已是三四年未与之相见了。三四年未见,李绍城脸上那道不知何时留下的伤疤,依旧没什么变化,不过气度却更加沉稳老练,也蓄了点胡渣。

看到李绍城,郭威对朝廷用兵两川的路线布置,‘胸’中也就大致了然。

“自古向蜀地用兵,不外乎两条路线,一北一东。”众人面前摊开了一副巨大舆图,众人围在图前俯视,李从璟手持一根长杆,点着舆图上的方位,“北面为陆路,行栈道,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先说北面,若是自汉中入,则经金牛道、米仓道,若是自陇上入,则经‘阴’平道,而无论取道何处,都需得经过一道险隘”

李从璟手中的长杆在舆图上点了点,语气重了几分,“剑阁!也即剑‘门’关!”

他继续道:“昔年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其后诸葛亮领蜀军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后,魏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

“自那时起,剑‘门’关便是雄关天堑,无数入蜀的名将大军,无不望而生畏。太白有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老杜也曾言: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因了剑‘门’是蜀地北境‘门’户,故而得剑‘门’,犹如得两川。”

李嗣源双手习惯‘性’拢袖,看着舆图微笑道:“昔年郭公伐蜀,正是过陈仓、经散关,而扣剑‘门’,自此入的蜀。”说到这,抬头远望‘门’外被阳光照得明亮刺眼的宫城,不禁有些感叹,“九月十八日发兵,十月十八日大军过散关,十一月二十七日,蜀地平定。秋风扫落叶,也不会比这更快了,郭公壮举,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无限敬畏啊!”

“郭公昔日风采,的确让人心折。”想起郭崇韬,李从璟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至于未到三月而平蜀,他却并不如何推崇,彼时蜀地基本是“望风而降”,王师其实并未打什么大仗,就跟别说恶仗了,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往昔与今日已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上,钟会攻蜀汉,西魏尉迟迥取梁益州,包括后来北宋平后蜀,‘蒙’古攻南宋,都是由北面进军。

“较之关中、两川,河陇之地地势明显为高,自关中、两川仰攻河陇难,而自陇西下攻关中和两川却较易,故而中原在向两川用兵时,与其一直在秦岭南北争一日之短长,不如取远势争陇西,取得一种地理上的有利态势。当年蜀汉北伐多出祁山,即是出于这种思路。”

李从璟又说道,“只不过以今日情景,争陇西却是格外费力了——方才说了北面,再看东面”李从璟手中长杆在舆图上下移,顶端落在了大江之上,屋外的阳光洒进来,照亮了舆图,也将长杆的影子印在舆图上。

其实从北面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