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前兆 (12)
当使团到达两国边境的时候,当地的刺史就派人到建邺,如今人都在长江上了,一路向东而下就是扬州,扬州再下便是建邺了。
萧佻对这次出使,除了不负君命之外,更多的也有一种期待。哪怕见过王素等从南朝来的士族,他还是想要亲眼见一见建邺的那些士族到底是个甚么样子。
这个想法,萧佻没有对高渊提起。
顺着水东下,速度要比走陆路的时候要快上许多不止。再渡过最初的适应期之后,萧佻也能在船舱里看看书之类的。
长江上不仅仅有大船还有出去捕鱼的渔民,渔民们更是不分男女。男女都要吃饭,所以有力气的都要出来干活。
萧佻偶尔听到外面渔船号子,也会从船舱出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萧佻并不是纯种的汉人,父亲是汉人,但是生母却是实打实的胡人,因着那一半的胡人血统,他生来肌肤较白皙,面部轮廓也要深一些。幸好他头发还是黑的,不然就要被当地人骂作黄头奴了。
渔船上的渔民们撒开渔网,渔网落入江中。船上的男人是光着膀子,也有船上是女子的,而且都是十三四岁的豆蔻少女。
少女们因为常年跟着家里人在长江水面上讨生活,皮肤为小麦色的,和眼下追求男女肌肤白皙很不一样。
那些少女撒网之后等着过会将渔网拉上来,冷不防那边的大船上出来一个年轻男子。
河面上人的眼睛是一个赛一个好,因为要在水面上讨生活,若是眼睛差了,就算大鱼在自己面前游过可能都不知道。
大船离得有些远,具体长得甚么模样是看不出来的,只能看得出是一个穿着宽大衣袍的年轻男子,而且面白无须。
贵人家养出来的郎君,容貌总是差不到哪里去的,那些渔家少女想道。
江面上江风将那些少女唱的渔歌送了过来,萧佻双手背在背后,听到那些少女还带着些许稚嫩的歌声,他微微一笑。
那歌声里头唱的是甚么,他听不明白,但是歌声里头的情思他却是感受的到。
他站在船头,迎着江风,船一路东去。渐渐的四周的渔船少了,歌声也消失在风中。身后的家人劝他,“郎君,进去吧,外面风大,站久了恐怕会得风寒。”
长江上水汽浓厚,对于习惯了的南方人不算甚么,但是对于北方人来说就会觉得浑身湿黏黏的极其难受。
萧佻也是北人,对南方的环境也不是适应的十分好,听到家人这么说,他点了点头。
走进去之后,萧佻像是想起甚么,“船上用的水,尤其是用在膳食饮用上的,必须要煮沸之后才能用。”
这个也是他当年和三娘说来的,那会的三娘对书卷好奇的不行,他对这个妹妹有一丝好奇,也有一些怜惜,便让她到自己的书房来读书。那会她读到的正好是三国曹孟德南下攻打东吴,结果被火烧连营的那段。
那些书卷上面写的明明白白,偏偏三娘卷起袖子把一堆的书翻出来,说那会曹操大军南下,其实军队内部也是疫病横行,火烧连营固然有效,但是真的耗起来。恐怕曹操大军自己也扛不住。
他那会听着新鲜也跟着听着三娘说了几句。
南方瘴气重,而且气候湿热,容易使人生病早夭几乎是人人都知道,但是那会三娘说过水若是不煮沸,直接饮用下去恐怕就会出现和当时曹操大军中一样的状况。
疫病向来是人说恐惧的,就连萧佻自己也不例外。他喜欢读史,史书中不乏对疫病的记载和描述,他没有亲眼看过,但是他明白疫病的威力,几日之类全家死绝十室九空,都城之内甚至连办事的官吏都凑不齐。
他不得不多留个心。
听到萧佻如此吩咐,家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应了下来。
等到家人退下,萧佻在矮榻上坐下,将放在案几上的姜汤饮尽。
几日之后,众人到达建邺。
前来迎接的官员,笑容有礼而疏离。自从南朝改革换代以来,北朝还是头一次派出使节,而且前一次声势浩大的南征,虽然南征最后变成了迁都,但洛阳离南朝还是较近,南朝还是收到了些许风声。
君臣上下自然是对北朝使节难以有好感。
高渊这次前来出使,也是有自己的目的,他不在乎南朝对他们是亲近还是疏远。只要事情办成了就好。
从船上下来,上了马车。
他想着照着南朝臣子这样的态度,恐怕南朝皇帝也好不到哪里去,尤其北朝皇帝还对逃过去的刘宋皇室是厚待有加。
恐怕这次出使少不得有麻烦。
这个高渊和萧佻都没有预料错,还真的除了些问题。南朝皇帝接见他们不是在台城里的大殿上,而是玄武湖。
而且,还在玄武湖上搞了水军演练。这番气势但凡脑子没毛病的都能看出南朝皇帝是想给北朝一个下马威。
萧佻跟在高渊后面,他看着那些战船旗帜遮天,礼官过来笑容满面的迎接他们过去,说天子在战船上接见他们。
高渊自然是应了礼官,萧佻见高渊前去,也稍稍整理了一下衣袍前去。路上他微微抬头,将四周的园林摆设统统记载脑海中。
原先萧佻以为南朝皇帝会在大殿上接见,如果是太极殿的话,那么要记的东西就比较多。玄武湖的话,倒是轻松不少。
他回下头,面上一片沉静。说起来照着陛下的作风,和南朝开战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既然南朝皇帝这么好意的进行军演,也莫要错过才是。他也很想看看南朝的水军到底怎样,如今机会就在眼前,也莫要错失良机。
萧佻和高渊上了战船,在战船上见到了南朝的皇帝。
船上不仅仅是南朝的皇帝,而且还有南朝的大臣。
萧佻微微一抬眼,眼风扫过那些人,心里渐渐的有些谱了。
**
宫中放出了一大批宫人出去,萧妙音也有意立下一个宫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能出宫的宫规。宫墙深深,隔断的又何止是宫人的青春,更是人性。
以前读诗说是白头宫人说玄宗,眼下这会还不是唐朝,但宫人的寂寞却是一样的。萧妙音不忍心,她想着立个规矩好些。
说起来这个规矩在后世也有了,她心里也没有许多压力。
她将这个说给萧丽华一听,萧丽华立刻拍手叫好,“三娘这个好,原本那些良家子应召入宫就已经够可怜的了,还要在宫内白白耗费一辈子,实在是太造孽了。”
萧丽华想起宫里头的宫人有那么多都是在宫廷内白白浪费一生,就觉得可惜。虽然说前一段放宫人,将原先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选进来的人都放了出去,但是哪里会年年来这么一回?这种事只能是可遇不可求,就和现代中彩票差不多的道理。
“不如三娘你就真的立个规矩,但凡宫人满了二十三就可以出宫回家算了。”萧妙音想想以前那些朝代的规矩,还真的有宫女二十五岁可以出宫,她原本也要说二十五,可是想到古人寿命普遍不长,萧丽华又将岁数改小了些。
她是不担心宫里会没有人用的。其实宫内的宫女中官,大多是书从京畿附近或者是地方上送来的,只会人多而不是人少。
“二十三啊,”萧妙音想了想,“二十四吧。”这年纪在她看来自然不大,而且还很年轻,宫里的人,除非是那种做粗活的,不然供养都要比宫外的好。人看起来也要年轻许多。
“也行。”萧丽华点点头。
陈女史在一旁听到两人的对话,惊讶的抬起头,清河王妃和皇后这样说话,倒是不像是外命妇该有的口吻,但是她想到清河王妃原本就是皇后的堂姊,这么说话也和平常姊妹一样算不上甚么。
她垂下头去,当做甚么都没有听到。
其实皇后放宫人的时候,陈女史也感叹过的,她已经在宫廷里过了大半辈子,再出宫已经不适合了,家中剩下的也只有兄弟。可是兄弟那么多年没见面,天知道他们会想些甚么,若是她愿意去那些大户人家里给那些贵女做礼仪上的女师也行。可她在宫廷里这么久,好不容易才在如今的位置上,哪里那么容易舍的放弃?
皇后是个好的上位者,只要做的好,几乎前途是不愁的。她也不必费尽心机的去讨皇后的喜欢。
如果她当年和那些宫人年纪一样,听到放出宫的消息,想必也一定会是欢呼雀跃的吧?
“这件事等到了洛阳就可以定下来了。”萧妙音道,“陛下说了,宫城的话先用金墉城顶着,地方就那么大,人也没必要那么多。”
“金墉城的事可以先放一放。”萧丽华心里想着的可不是什么金墉城,那地方以后会是皇宫,而且接下来几代皇帝会以金墉城为中心照着汉魏宫城遗址向外扩建,一代代的,到了后面宫城比起汉朝来都不差多少。
她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三娘,尚书右仆射那些人,要担心。”
变革自古以来都是伴随着鲜血的,没有一次例外。皇帝耍了个心计,掌控了百万大军,逼得这些守旧的鲜卑贵族不得不低头,但是他们哪里会甘心,她是记得到了洛阳之后,这几个还闹腾出事了,至于是怎么一个过程,萧丽华自己也记不得。原本就只是因为兴趣多看了一眼而已,而且那会只是关注大萧皇后和废后与皇帝三角关系爱恨情仇去了。没怎么关注皇帝是怎么和鲜卑贵族掐的。
“……”萧妙音自然也知道,“说起来,楼夫人和我也不是很亲近。”
贵妇人的交际就是朝堂上的缩影,各家有各家的圈子。态度怎么样有时候不必去看男人,直接看看主母就知道了。
萧妙音做皇后这么一段时间,楼氏基本上只会在一些必须要出现在场合才会来见她这个皇后。
倒是江阳公主,时不时就跑到她这里来,还会抱怨一下她那个不着调的夫君。倒也不是为了给丈夫要官职,就是江阳公主看不上这个驸马罢了。
这一家子婆媳两个,作风完全不一样。不过江阳公主也不必和莫那缕那一家子混成一片,公主的富贵绝大多数只是和皇权有关系,和婆家很少有牵连,哪怕夫家因为谋反全家斩首了。公主不过就是死个驸马,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半点影响都没有。
“有些话我不好在外面说,只能这样告知三娘了。”萧丽华不敢对外面大大咧咧说莫那缕看样子说不定要犯上作乱,只能这么进宫和萧妙音提一提了。
其实萧丽华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有些担心,不过看着萧妙音的反应,她其实也很赞同自己的?
“我就没指望这些人能够真的老老实实。”萧妙音不会天真的以为,只要那些鲜卑贵族去了洛阳,他们就能老老实实的甚么事都不做。
“那些东西,我打算到时候留平城一些,带去洛阳一点。”萧妙音做了皇后之后,有自己的汤沐邑。汤沐邑上所产出的全都是供应给皇后本人,还别说她每年还有另外的东西。
手头上宽松了,做起事来也要比原先得心应手许多。
“不如将人带到洛阳去。”萧丽华道,“那些人才是要紧的。到时候到了洛阳,药材也能买到现成的,害怕甚么炼不出来?”
萧丽华都已经想好了,人就安排在洛阳的城郊。毕竟洛阳也有那么大,选个少有人烟的地方不就成了么。
“二娘说的也对。”萧妙音笑着点点头。
正说着话,外头的中官趋步进来,“殿下,陛下已经来了。”
“是陛下。”萧丽华听说皇帝来了,慌慌张张的就要起来,准备躲出去。她是外命妇,照着宫廷内不成文的规矩,外命妇是不能和皇帝直接见面的。
“三娘,那我先走了。过几日我再来。”萧丽华连忙往一边的侧殿走去,她可不要和皇帝碰面甚么的。
“嗯,慢些。”萧妙音让几个宫人引着萧丽华往侧殿走。她看着萧丽华没了人影之后,才从床上起来,去迎接皇帝。
拓跋演今日结束议政比较早,就来萧妙音这里了,反正夫妻两个住的很近,也就几步路的事。
“今天怎么这么早,事情都说完了?”萧妙音见到拓跋演也没有行宫礼,她伸手在拓跋演的衣襟上整理了下,拓跋演笑笑,伸手就将衣襟上的手捉下来握在手心里。
“今日事并不是很多,所以就来见见你。”拓跋演道,她手掌柔软,和当年没有半点变化。
“日日夜夜都见着,有甚么好看的?”萧妙音到了这会感觉自己和拓跋演就是老夫老妻,想换点新花样来增加点新鲜感,但拓跋演却是不这样,也就是没有比年少时候那么摆明的荡漾罢了。
“日日夜夜瞧着,也都觉得看不够。”他凑近了低声笑。
他把萧妙音就住处就放在自己的殿内,大白日的过去来看她,完全不必担心甚么说他沉湎女色。
阿妙是他的妻子,他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帝后和睦乃是大幸。
“方才有人?”拓跋演和萧妙音走入殿内,看见那边摆着的两只鎏金盏问道。
“嗯,二娘进宫陪我说说话。”萧妙音点点头答道,她完全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她瞧了拓跋演一会,“你来了,正好教教阿鸾。”说着她就要人将阿鸾给抱过来。
皇子身边光是ru母就有五六个待命,还别说那许多的宫人还有中官。做父母的说轻松还真的轻松。拓跋演事情多,不过有些事,不能够让那些中官宫人来。
父子亲情可是需要培养的。这个萧妙音还记得,趁着阿鸾喜欢多走多动的时候,还是让他和拓跋演多多接触。
ru母很快就抱着阿鸾来了,阿鸾原先正在睡觉,被ru母这么一抱就清醒了过来,他正发着脾气,一手就按在ru母脸上,差点儿就逼得ru母鼻孔朝天了。
阿鸾见到萧妙音立刻就闹腾着要下来,ru母知道皇子喜欢走动,弯下腰将怀里的孩子放下来。
阿鸾双脚才一沾到地衣,就跑过去扑到萧妙音那里。“娘娘!”
这会叫母亲都是叫阿娘,但是阿鸾就是叫娘娘,浓浓的撒娇。
“来,阿鸾叫阿爷。”萧妙音指着拓跋演教阿鸾认人。
阿鸾见着拓跋演,小嘴儿一张,“阿爷!”
拓跋演听到儿子软糯糯带着奶气的一声就笑了,他弯下腰,将孩子抱起来。父子俩跑到那边去了。
阿鸾折腾起来真的很折腾人,要抱要亲,和父亲一起玩了会之后,还要阿爷说故事给他听。
拓跋演也对儿子是有求必应,他先是和阿鸾玩举高高,玩了之后陪着玩球,接着就是让人捧出一大堆的卷轴,上面基本上都是汉代以来的神话故事,什么西王母之类的。
萧妙音看着父子俩乐颠颠的,她笑了笑走了出来。儿子让拓跋演先照看着,她浑身上下都轻松了不少。
“娘子。”一个宫人走过来,对萧妙音一礼。
宫中规矩并不是死的,也不是和宫外完全不一样,宫中贴身服侍帝后的宫人中官也是称呼帝后为郎君娘子。
“怎么了?”萧妙音看了一眼宫人。
“从长乐传来的消息,萧庶人……殁了。”宫人知道那位被贬为庶人的前大王是皇后同父异母的兄弟,说这话的时候也是格外小心。
“……”萧妙音想了好一会,才想起宫人口里说的那个庶人是谁。她想起那对曾经跋扈的兄弟,叹了口气。萧闵身体上有不便,又是被幽禁,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预料之中。
“这件事不准传到长信殿去。”萧妙音扯过一只鲜花在手指间揉弄,花枝的汁液被揉了出来,沾染在肌肤和指甲上。
这事一旦传进长信殿,到时候她那位姑母会怎样就很难说。
“唯唯,”宫人垂首应下。
139|难堪
萧佻在南朝带的并不怎么舒服,当然就南朝和北朝的关系来说,如果呆的舒服了,那才是件怪事。
南朝皇帝在玄武湖上,给他们这些北朝使者一个下马威。不过这个下马威真的有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很难说,毕竟北朝的尚武之风比起南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说高渊这个世家,就是萧佻自己,也曾经弯弓射猛虎的存在。
所以那场玄武湖上的军演,萧佻看得是津津有味,南朝嫡出水泽之地,对于水战肯定是比北朝一群旱鸭子要熟悉的多。既然有的看何必辜负了一番好意呢?
萧佻是记得自己前来南朝的目的,他面上不显看得兴起。高渊倒是不能和他一样,南朝皇帝这般,他还是要和人说话的。、
高渊学富五车,善于诗歌,说话也是儒雅十足,并不像其他的北朝武人那般咄咄逼人,这这样子正好中了南朝眼下的风尚。
原本应该是剑拔弩张,最后变成了和风细雨。不巧,南朝皇帝恰好喜欢也是儒雅一类。水战看了也就看了,之后几日,萧佻跟着高渊上了南朝的太极殿。
南朝的宫殿并不是完全新建的,当初司马氏南下的时候,也是狼狈不堪,在建邺和当地的士族扯得不清不楚,也没办法真的大肆修建宫廷,所以将东吴的原有宫殿拿来用了。建邺的台城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兴建起来的,殿名多用晋代的名字。
南朝皇帝对高渊有些赏识,吩咐礼官将高渊的座位向他排的更近了些,好方便他们说话。至于副使就有些后娘养的,没人疼爱了。
萧佻坐在席位上,耳朵里是缠缠绵绵的吴乐,唱的曲调也是侬侬含情。吴地柔情,从宫廷上的乐曲可见一斑了。
他拿起案几上的漆觞,抬眼看了那边的御座,御座上,南朝皇帝手持酒觞,微微倾过身子和高渊正在说些什么。
突然南朝皇帝作了一首诗,而高渊也反应很快的作诗唱和,主宾之间其乐融融。这样正好。
萧佻借着喝酒仰头的机会,将自己眼前瞧了个遍。太极殿很大,要是真的想将这宫殿不漏下一丝完全记住,想不到处乱走都不可能,到时候恐怕他就要引南朝君臣的怀疑了。
南朝对北朝,颇有些世家对寒门。认为礼法是他们自己的最正统,北朝就是一群胡虏,对着胡虏衣冠正统自然是优越感十足。对着一群胡虏,摆摆礼仪还行,但要是胡虏将那一套给学了去,那就真的不知道会出甚么事了。
见到哪家士族会将家中祖传的书籍还有那些珍藏的方子等物大大方方给寒门的?
萧佻不动声色,别过眼正好望见两三个南朝的大臣正盯着他看。萧佻放下手里的羽觞,对那几个人颔首微笑。
那边大臣也回以微笑,而后双方错过眼神,自当方才谁也没有看见谁。
萧佻和南朝没有甚么关系,硬要说有,那只有他和南朝皇帝一样姓萧,那些南朝大臣对他的嫡系也不是很清楚,最多知道他是北朝皇后的阿兄,其他的甚么也没有人会感兴趣。
如此正好方便他行事。
宫宴结束的时候,天空上都挂上了星子。萧佻跟着高渊出了太极殿,从台阶而下走到宫门处上了犊车。
回到暂时居住的行馆,萧佻将宫宴上见过的那些雕梁画栋默默在头脑中过一遍。如果能够在此刻在纸上完全描绘出来效果更好,但是这还是在建邺,举止之间要多加小心。
第二日台城没有召见北朝的使者,南朝皇帝也没有宣召高渊进宫,所以萧佻也有了空闲,他让行馆里的人准备好马匹,然后自己骑马在建邺城里溜达起来。
建邺城内的达官贵人基本上只会乘坐犊车,马车都不多。因此他这么骑马一溜达,立刻招惹来旁人的注目。
和他一同去的那几个小吏见到了心下有些不安,“萧郎君,要不然还是换犊车吧,这样毕竟也太引人注目了些。”
萧佻一笑,“就是要这样。莫要着急,我只是出去走走,又不是做甚么坏事。”他嘴上是这么安慰那些小吏的。
不过他还真的就是来做坏事的。
萧佻骑马在道路上走过,道路上不是犊车,就是行人,这么一来倒是将他凸显了出来。他长相俊美,眼下更是穿着宽大衣袍,头上包裹以布巾。南朝人看人一看出身,二是看脸,那些路人是不知道他的出身,但是见他长得相当不错,气质上佳,有些女子也将水果和鲜花冲着他砸过去。
萧佻原本也没想过要撩拨这些吴地少女,结果他正在看建邺城内一些布局,冷不防一束鲜花就兜头砸过来。正好砸中他的眉心,那些鲜花都还是采摘下来没多久带着水珠,结果花瓣带着还未消去的露水就扑了他满头。
这还只是一个,另外的少女也从篮子里掏出一只梨子冲他丢过去,好引起他的注意。
萧佻这会反应过来,伸手一接,正好将那只梨子稳当当的接在手里,他是知道这个习俗的。只不过北朝女子作风比南朝的还要大胆,那些鲜卑少女看上个男子,直接招呼着家奴上前堵人了。
“郎从何处来。”那些少女见着萧佻拉住了马,好奇的上前询问,话语间吴音浓厚。
“我从江北来。”萧佻学了几句吴语,不过说的还不流利,话语里音调还是有些奇怪,听得那些少女笑得眯了眼。
“是北人呀。”少女们当然听出萧佻语音的奇怪,她们也不怕,甚至是带着些许好奇打量着他。
过了一会,萧佻见着这些少女用吴语说了一大串话,他听得只觉得脑袋疼,只好笑着道,“各位的好意,某心领了,某家中已经有妻女了。”
他这话一出,少女脸上原本的淡淡的羞涩和好奇全部换成了失望。
萧佻只有请这些小娘子让开一条道,然后头也不回的赶紧走。
这样的事在路上还不只是一件,不过还好没有妨碍他坐在主城中探查,他去的都是一些人较多的地方,最多也只是在外城绕来绕去,那些言明有重兵把守不能去的地方,萧佻是看都没有去看。
所以即使有人跟着他,他也不怕。在别人看来,他最多就是在看风景罢了,其他的事一件都没有做。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不是进宫,就是在建邺城内溜达,原本他的名声就不显,旁人哪怕再警惕的盯着他,瞧着他逛大街似的到处走,从来不去那些重兵驻扎之地,渐渐的也就放松了下来。
萧佻忙着将那些宫殿和建邺城的形制记下来,而南朝也有大臣看出那么一点点的端倪,向南朝皇帝进言。
“观那副使言行,恐怕是要将我朝的宫殿形制记去。”若是说对南朝风貌有兴趣,为何要沿着旧路走来走去,而且是沿着内城到外城这么一段路在绕。
南朝皇帝一听大臣这话就乐了,“台城宫殿不知几许,先不谈那副使是否有着本事,就算再强于记忆,看到的也不过是那一点地方,怎么会将我朝的形制学去呢?”
台城的宫殿规模不及当年魏晋的洛阳,但是宫殿上百是肯定的,殿与殿之间形制又不太一样,使节来的基本上只限于那么几个地方,就算再看再记,又能看到多少?
“公实在是多虑了。”南朝皇帝加了这么一句。
见到皇帝这么说,那些南朝大臣也摸不清楚萧佻的底细,也只能作罢。
后来萧佻听到这事,在行馆里当着那些行馆小吏感叹,“你们的天子还是能辨明是非的。”
行馆里的小吏们哪里知道萧佻到底是在感叹哪件事情,只晓得这个从北朝来的副使在夸他们的天子,也跟着笑,完了还故意为难他,“那么北朝的皇帝如何?”
“我朝天子么?与贵国皇帝不相上下。”萧佻答道,
在建邺萧佻看似浪荡无所事事,可是该做的他一件都没有少干,高渊看着他这么卖命,不得不私下提醒他要注意身体。
高渊上殿,自然也是记得一些,他原本出身渤海高氏,北方由于百年的战乱,许多典籍都已经丢失,他也只能靠从汉以来留下的点滴之语配合自己眼前所见来推断。可是年纪大了,记忆还是比不上这些年轻人。
萧佻笑笑,该去外头逛的一点都没有少。
半个月下来,人都被快被晒黑了。
很快,离开建邺的时候来到。一群人要收拾收拾准备到洛阳去,洛阳正是热火朝天的时候,他们不必回到平城,直接就前往洛阳。洛阳离南朝也不远,等到时间一长,南朝也会受到消息。
两国之间眼下战事没有,没有必要进行长时间的出使,而且南朝皇帝想要的,高渊这个使节是满足不了,只能是代为传达给北朝。至于之后的事,那就真的不得而知了。
高渊也觉得在南朝是夜长梦多,过了一个多来月,就告辞要回到北朝。
南朝皇帝对于能够遇上这么一个对胃口的人,十分欣赏,只可惜不能将人留在南朝。在听到高渊要带人离开的消息之后,他十分惋惜,只不过身边的近臣十分善解人意的劝说,说毕竟这是国朝建立以来第一次派出使节,想必之后还会派出的。这才让南朝皇帝好过了些。
南朝皇帝派出人,送北朝使团到长江。
萧佻时时刻刻准备着,等到渡过长江,出了南朝的边界,到达淮北之后,立刻令人将纸笔准备好,他卷起袖子拿起笔就将脑中记下来的全部写下来。
萧佻年少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东西学了不少,其中也包括绘画,而且还画的不错。但绘画尤其是用于建造城池的图纸十分需要时间,他眼下只能是将建邺的大致布局画了出来,而后就是对宫廷形制的描述。偶尔在旁画上几笔。
拓跋演在出使之初就说了,一旦回来不必回平城,直接赶往洛阳,所以两人马不停蹄的立刻往洛阳而去。
洛阳此刻不复以往的野草遍地的悲凉之景,光是工匠就有上千上万之多,还有各种扶着运输木材的仆役。
李平正等着他们,等到两人一来,李平差点就从床上站起来,“你们来的正好,如今紫宫之事,正需要你们。”
为了节省开支,和提早迁都的时间,拓跋演示意皇宫就在洛阳的卫城金墉城建造,规模自然是减了又减。但是再减,毕竟是天子居所,哪里能够太寒酸?还有太极殿之类的正殿,更别说若是在金墉城内建造宫室,那么平城仿照汉代东西两宫的规制就不能用了。
那么一点点的地方哪里够用?
李平是想要舍弃掉这个从汉代以来的东西两宫的规制,不如直接将皇帝皇后皇太后的居所全部建造在中轴线上,也是正统的象征。
“这是某在南朝时,看到的宫殿和城池规制,另外某在南朝之时看见齐国在玄武湖上进行水军演习。其中一些特别之处,某也一道写了下来。”
“善。”李平立刻就拿出初次绘画好的图纸一同商议起来。
**
洛阳忙的热火朝天,平城内也是商议着这件事,百官和宗室都开始准备,到时候洛阳城大致建好就南迁过去。
家里那么多的产业,还有宗族离开平城到洛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早作准备。
现在谁家都不得闲。
京兆王府内,京兆王妃正在看下面的人交上来的单子。京兆王对这个王妃是不闻不问,甚至是巴不得她赶紧没了。
萧嬅看了一遍上面要跟去洛阳的那些人的名单,到如今对于迁都之事她已经不想再说甚么了,她现在连皇后都不是,成了一个外命妇,只能在一旁看着。
她将手里的单子看了一遍,发现没有京兆王那个心尖尖的名字。那个娈童明面上还是京兆王的随从,按理来说应当是在的。
难道……还真的是京兆王厌倦了那个娈童?想着,萧嬅的面容上露出一丝笑容来。
“大王的那人,难道也不跟着去?”萧嬅放下胆子抬头问道,她作为王妃和一个娈童见识简直是自降身份,但她和那个娈童斗了那么久,几乎没有一次是在上风的。不管她送去多少美人,下场不是被杀了就是被丢出门去。渐渐的平城内都知道京兆王妃和京兆王合不来,竟然还要借贱籍之女的肚子来生孩子。
萧嬅的脸面在那些妯娌好奇的大量中被剥个精光。要知道平城里的这些贵妇,哪个是容忍的了自家丈夫纳妾多得是管的男人身边没有一个侍妾。她这般作为自然是教那些贵妇看不惯,甚至私底下都在笑她。
甚至还有几个王妃当着面“夸”她贤惠,这让她是怒火中烧。后来她和那些王妃来往的也少了。一心一意的对付那些男宠。
可惜到现在,她都没有占过上风。
“王妃,听大王的意思,说是到时候那几个跟着大王一道……”管事娘子说起这话吞吞吐吐,这王妃若是和侧妃斗的不可开交也就罢了,偏偏是和个娈童,就是这些下人心里想着都觉得王妃可怜。
“……”萧嬅面上的笑意顿时僵住,脸色也难看起来。
140|迁都
“……祸害……”萧嬅咬牙切齿,她原本也不想和几个娈童一般见识,白白的拉低了自己的身份。而且她要的不过是一个有京兆王血统的孩子傍身而已,不管皇帝对这个并非嫡出的侄子态度如何,她总算是有个孩子。无论怎么样,将来总是坏不了的。可是谁知道京兆王竟然是对女子碰都不碰,不管她用了诸多手段,京兆王始终都是拿着一种看笑话的姿态来瞅着她。
外面那些妯娌的讥讽已经够让她难受的了,而京兆王又如此,时间一长萧嬅还真的有恨不得将那几个娈童给杀了的冲动。
萧嬅的ru母跟着她时间最久,原本以为这个四娘子出嫁成了王妃,她也能好好的享福了,谁知道福是没有享到。还有操不完的心,要时刻防备着这位王妃一时脑热会做出甚么事来。
ru母瞅见萧嬅的脸色不对,知道她是对京兆王的那几个男宠动了杀心。
“娘子,娘子要三思!”ru母弯下腰急切道,“那几个人都是得大王的看重。娘子要三思而后行啊。”
“阿姆。”萧嬅气的胸口都在疼,“就那几个人,竟然还压在我的头上,长此以往,我还有甚么威信可言!”
ru母面上不显,但是坐在心里却嘀咕了一句,如今的王妃还有个甚么微信可言,王府里头的事,基本上都有朝廷配备的属官在处置,外面的事王妃基本上就插不进手,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