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耳工兽-(1993)-Gorgonoids
(芬兰)莉娜·克鲁恩leenakrohn——著
(英国)希尔迪·霍金斯hildihawks——英译
仇春卉——中译
莉娜·克鲁恩(1947——)是一位备受好评的芬兰作家,也许是同时代芬兰作家里最负盛名的一位。她的作品形式极其丰富——从2015年出版的《小说集》()中可见一斑——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儿童故事以及散文。她涉猎的题材有“想象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合成生命的进化”“以自然界为背景探讨人类的未来”等等。克鲁恩获得许多声名显赫的大奖,比如芬兰雄狮艺术勋章(1997年获奖,后来克鲁恩出于道德原因杯葛此奖项,并将勋章退回)和阿莱克西斯·基维基金会于2013年向她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她的短篇小说集《泰纳容:来自另一座城市的邮件》()是2005年世界奇幻奖的最终入围作品。她的书被翻译成超过二十种语言出版,她的小说被收录进《怪谈》()、《革命姐妹》()、《迪达勒斯芬兰奇幻小说集》()等多个选集。
通常来说,克鲁恩的作品是一种“马赛克”式的小说,即一个个短小精悍的章节既dú • lì成文,又共同推进全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她笔下,一个典型章节就能给读者传递大量想法和场景。多个章节累加起来,信息量的密度不断递增,也许会让有些读者觉得不知所措。不过她的故事内容轻松活泼,而且在简短的章节里安排得层次分明,所以对读者还是有帮助的。出于对读者的智慧与想象力的尊重,克鲁恩在作品里安排了解谜元素,驱使读者把每一章的故事拼起来,最终发现整部小说的全貌。
前文提到的《泰纳容》是克鲁恩的成名作,广受好评,实至名归。该作品正是体现了这种写作方式的成功之处。在书中,有些章节描述了一两个设立在山上的祭坛——一个用甲虫做祭品,另一个则用沙狮虫。这些章节带着一种相当有趣的象征意义,而文中出现的那些昆虫角色本身也具有超越了这种象征意义的内涵。
而且,克鲁恩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家之一,她思考的不仅是现在,更包括了将来。她的长篇小说《地狱》()(1998年以芬兰语出版,英语版则收录在2015年出版的《小说集》里)详细描写了一批以同一个人为蓝本、用生物技术制造出来的克隆人的生活,探讨做人的意义何在。克鲁恩在这本小说和其他作品里对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的探讨远远早于英语作品。要是《地狱》能在20世纪90年代进军英语世界,它绝对会被奉为这类题材的开山之作。而且克鲁恩很早就在她的作品中引入电子产品,当时的主流文学界还鲜有人涉足——最好的例子也许是她的试验性小说《斯芬克斯或机器人》()。
彼得·伯贝格尔在纽约客网站介绍莉娜·克鲁恩的时候写道:“克鲁恩笔下的角色在努力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人相遇;克鲁恩于是将这些角色以及他们遇上的人的内心世界都呈现出来。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城市里,可是克鲁恩笔下角色所生活的世界并不会给人以钢筋水泥森立的感觉,这是因为读者是从角色的视角去观察,所以一切景象都得到了调和与缓冲。读者甚至会有一种闯入了他人梦境的感觉——而梦境中的各种象征则把做梦人的隐私揭露无遗。”
《戈耳工兽》是从克鲁恩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数学生物或者共享的梦境》()里面节选出来的、可以dú • lì成章的一个片段。这部长篇小说在1993年获得了芬兰最负盛名的文学奖——芬兰文学奖。《数学生物》是克鲁恩创作的第七部成人长篇小说,由十二篇介乎小说与杂文之间的文章组成,有点类似阿尔弗雷德·雅里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作品。这十二部分的主题是密切关联的,都是探讨“自我”与“现实”的关系。这本短篇集当中有许多轻松活泼的片段,《戈耳工兽》就是其中之一。它极佳地展示了克鲁恩的丰富想象力以及她把握细节的能力是如何帮助她将探讨抽象概念这件事情变得如此有趣的。
戈耳工兽的蛋当然不是光滑的。和鸡蛋的均匀质感不一样,它暗红的表面是一层皮革,有着明显的凹凸质感。有东西从里面鼓出来,看起来是几根粗绳子,细看之下有点像手指——一根根充满韧性的多骨节手指缠绕在一起,又像是那些手指捏成的一个拳头。
可是那些所谓的“手指”其实是什么东西呢?
当然是戈耳工兽的胚胎了!除此之外还能是什么呢?
戈耳工兽是由两段绳索状的组织构成的。其中一段形成一个环,另一段缠绕在这个环上,最后首尾相接,与自己融为一个整体。刚刚破壳而出的戈耳工幼兽肤色苍白,身上还有红色条纹,看起来就像在城里随便哪个小卖部都能买到的薄荷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