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民国]辛亥大军阀 > 第941节

第941节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号坦克这种坦克极大的借鉴了中国t9坦克的设计,性能上比历史上的四号坦克要强得多。

因为中国的出现,实际上这个时空里各国的空军和陆军的各种装备发展水平都是比原时空的要高一些,就连日本人也是搞出来了性能不俗的中型坦克。

而中国也是从德国手里拿到了不少好东西,除了各种基础行业比如材料和精密加工这些外,最重要的应当属于液冷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了,滁州飞机公司下属的发动机部门和德国那边进行合作,并在1937年研发出来了大功率的液冷航空发动机,而这款被称之为cs1100型的液冷航空发动机是根据德国db601发动机仿制而来的,性能上比上海动力公司航空部所研发出来的液冷发动机性能上要提高很多,功率上提高了足足两百匹马力,更重要的是可靠性提高众多,之前上海动力公司航空部所研发的液冷发动机虽然动力也算不错,但是可靠性较差,使得中国空军一直都没敢装备。

而这款cs1100发动机一被研发出来后,立马就是被作为了新一代空军军用飞机的标准动力,并根据这款发动机研发新一代战斗机以及轰炸机,这对于中国空军的新一代飞机的性能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而cs1100发动机的出现也是第一次让中国空军和海军的飞机型号出现了区别,由于空军预定的下一代飞机都是预备用液冷航空发动机作为动力,但是海军那边由于维护保养以及抗损方面的需求,另外空军战斗机的战斗高度一般比较高,而海军飞机的战斗空域一般都比较低,由于液冷发动机在高空领域具备优势,但是风冷发动机在低空领域具备优势,所以海军对于装备液冷发动机却是持反对意见的,而是希望继续装备风冷发动机,而事实上这年代各国海军中装备的舰载飞机基本都是风冷式,中国海军也是无法免俗。

除了技术上的限制外,还有生产能力上的限制。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研发设计厂家实际上只有两家,一家是滁州飞机公司下属的航空发动机部门,而另外一家则是上海动力公司的航空部。滁州飞机公司起步较晚,在风冷发动机上技术一般,但是因为和德国那边进行了技术合作,所以在液冷发动机上领先于上海动力公司,而上海动力公司作为中国老牌的航空发动机厂商,其生产的各型风冷发动机一直都是中国各种飞机的标准发动机,但是其自己研发的液冷发动机水平一般。

如此情况下,为了保证最大的产能,让滁州飞机公司生产液冷发动机的同时,也得让上海动力公司继续生产风冷发动机,这样才能够形成最大的产能,不然的话单靠滁州飞机公司一家生产的液冷发动机,是无法满足海空军那庞大的需求的。

德国见和中国无法达成军事同盟,很快就是把目标转道了日本身上,不过这个时空里的日本比原本时空里的日本顾忌多很多,和德国合作的话由于中间隔了一个中国,可没办法和历史上一样和德国夹击苏俄。也就只能在德国在欧洲和英法开战的时候,日本也就只能向英法荷的东南亚殖民地进攻。

不过背后还有一个中国以及美国在啊,所以日本也是不敢轻举妄动,并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和德国签订盟约。

不过随着欧洲那边局势开始紧张,说日本人不心动也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它因为新几内亚的问题和英国出现了多次的冲突,日本人是希望把整个新几内亚岛都夺取的。

当欧洲爆发大战的时候,谁也不能保证日本会不会趁着这个机会扩大东南亚地区的利益。

中日两国都是很理性的拒绝了德国的联盟,不过却是没有打消德国继续扩张的想法。

1939年的6月份,德国和苏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紧接着就是秘密签订了瓜分波兰的密约,于是乎在1939年的七月份,德国海陆空三军经过了数个月的秘密准备后,终于是在1939年的七月二十五号凌晨向波兰发动了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多年的酝酿后正式拉开了盛大的序幕,作为世界大战序幕式的主办国,德国人无数炮弹为这场序幕式献上了本世纪最盛大的礼花。!

第〇七三六章1939年的夏天

炎炎夏日中的七月,随着欧洲爆发战争的消息传来,中国呈现了一种比夏天的太阳更要热火的激情,尤其是众多的商人们一个个都是满口笑脸的谈着欧洲地区的战争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商机。

汇东新路的那些资本家们更是四处筹集资金用于各大工厂的扩建,因为战争一爆发后,这世界上似乎所有的工业产品和原材料都变得不愁市场了,只要你的产量足够,那么就有一大堆订单等着你,不但有出口欧洲地区的订单,更有亚洲地区和国内的众多订单。

罗斯福和陈敬云此时此刻都是心中真诚的感谢希特勒那疯子,如果不是希特勒用着大无畏的精神挑起了欧洲的大战,中国和美国也是得不到这样滂湃发展的时机。

对于中国来说,欧洲那边的战争不但代表着可以获取大量的欧洲出口市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欧洲各国,尤其是英法德这三个主要工业国家由于战争,他们的工业生产能力都用于战争当中,而这个时候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自然也就空了出来,对于中国来说,这一块市场自然就是亚洲方面的市场。

这种市场空白很快就是被中国商品所占据,甚至连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都是开始出现大量的中国生产的商品。

这种和一战时期的战时繁荣经济极为相似的情况给中国的工业化扩张注入了强悍的动力。

当然,除了这些普通的民间市场外,还有极为重要的就是军械产品的大量生产,因为随着欧洲局势那边越来越紧张,各国基本上都是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军备,欧洲各国就不说,他们也用不着买中国的军械产品,但是其他国家呢,比如中东的伊朗、东南亚的泰国,南美的阿根廷以及其他少数国家,基本上都是属于需要进口武器的国家,中国的军火商为了争夺这些国家的军火市场,在二三十年代里可是花费了不少力气,但是作用远不如1935年后的欧洲局势紧张,这几年里因为欧洲局势紧张,中国的军火出口也是趁此机会捞取了大量的订单,尤其是伊朗和泰国,每年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军械产品,到现在已经是清一色的中国制造了,步枪,火炮,机枪全都是中国的军事装备。

不过对于中国的国防工业而言,真正的发展动力自然是不可能依靠他们,而是依靠中国、俄罗斯共和国、朝鲜共和国这三个国家的大量军事订单。中国从1936年开始大规模军备扩张,而这种扩张并不是说增加多少兵力,而是体现在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上,而作为中国的军事盟友,俄罗斯共和国和朝鲜共和国自然也是紧跟中国陆军后头。朝鲜那边就少了些,现在一共也就十个师,海陆空三军加起来也就三十万左右,加上朝鲜共和国那边也算是干脆,反正他也没指望着要单独对抗日本或者是背叛中国,所以对军事发展不太上心,只是采购一些中国的二手武器,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便宜好用。而中国对此也是乐得其成,毕竟中国的军队基本上隔几年就要更新换代,一些老旧武器退役了后直接扔仓库也是心疼,还不如费用利用卖给朝鲜那边。

而对于俄罗斯共和国那边,规模则是大的多,俄罗斯共和国虽然人口没多少,现在也不过两千万,但是这个国家可是要对抗苏俄的,实行的是全民服役制度,成年男子都要当兵几年的那种,陆军常备兵力保持在五十万左右,而且他们的动员机制非常严格,一旦战争爆发一个星期内就能把常备兵力扩充到百万规模,这动员效率比中国高多了。不过他们也是没办法啊,毕竟人口总数只有那么一点点,而且和苏俄那边是你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