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命运的抉择 > 第853节

第853节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凡未经大理寺评允,诸司均不得具狱发遣。大理寺审理案件,初期置有刑具和牢狱。明朝弘治以后,大理寺只阅案卷,囚徒俱不到寺。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初审以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以大理寺为主。然而在现实之中,大理寺不仅设罢不时,名称和编制等也不断变更。明代中叶以后,刑名之柄为宦官所夺,甚至大理寺大审时太监居公案之中,列卿受其指使,大理寺也就此形同虚设。

事实上,不仅是大理寺,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司法官署都不约而同地经常为权势所左右,缺乏严格的司法程序制度,更欠缺程序上的公正。中国早在西周时期便建立了一套司法制度,但在裁判中监行神判与天罚制度,程序方面体现了浓厚的等级制。即所谓的“八议”:一议亲,看看是不是皇家亲戚;二议故,看看是不是跟随皇家久的人;三议功,看看对皇家是否有功劳;四议贤,看看是不是有名望的人;五议能,看看是否是对皇上有用的能人;六议勤,看看有没有苦劳。没功劳也有苦劳;七议贵,看看是不是一定爵位以上的贵族。八议宾,看看是不是国宾级人物。而后儒家学说又强调无讼,认为“诉讼过多”是官吏“德化不足”和“缺乏政绩”的表现,因此也就使得后来的统治者对司法程序始终不抱重视。

相比之下,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孙露当然明白司法程序的重要性。其在还是南明首相之时就对此十分重视。诉讼程序、辩护制度、陪审团制度无不填补着中华在司法上的空白。不过,定规矩是一回事,将其付诸实施就是另外一会事了。在这点上,就连孙露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有时亦会动用手中的权利就一些影响较大的案件对司法机关进行一定的干涉。

然而此次的刺皇案却是一个特例。这一次从案件的调查取证,到开庭审理,再到最后宣判定案,身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弘武女皇始终采取着规避的态度。内阁则出于其在刺皇案上的失职,为了不给国会留下口舌,也一直对此案保持着低调的态度。原本在传统上最容易左右司法程序的两个势力却因各自在案件中特殊的位置与状况,最终都放弃了对司法程序的干涉。于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司法院在刺皇案上这才得以按照既定的司法程序完成对整个案件的审理。也就有了眼前的这场耗时一年的大审判。

此时此刻在大理寺的讼署之中,正等待升堂的讼师何梦吉略带焦虑的向一旁端坐着的董志宁询问道:“先生,您说今天的官司会有一个怎样的了结。”

“一个合乎朝廷律法的了结。”董志宁轻轻吹着杯中的茶水淡然地回答道。

董志宁的回答显然不能让何梦吉觉得满意。其实何梦吉倒并不是一个焦躁的人,只不过今日所要了解的这桩案子实在太大也太重要了。为了这一天在场的众人这一年来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谁都不想自己的努力白白浪费。却听一旁的另一个讼师萧曹跟着说道:“何贤弟,不必如此紧张。这本就是一场必败之诉。只要尽力了就行。”

“是啊,如果我们真的胜诉了,外界的百姓还不闹翻了天不成。”与何梦吉相仿的刘文摇着纸扇笑道。

“此案无关胜诉与否。只要能将案情最客观地展示出来,能让案犯受到与他们所犯罪行匹配的惩罚。就是吾等最大的胜利。”先前不以为然的董志宁颇为严肃地说道。

听完董志宁的一席话,周围的其他几个讼师连连点头称是。正如其所言,众人在接手这桩案件之时,本来就做好了败诉的准备。而董志宁等人所要向世人证明的也绝非刺皇案本身的案情。更确切的说是讼师这份所存在的真正价值。

正当一干人等被董志宁的话语所打动之时,门外忽然响起了一阵庄严的鼓声。众人知晓,是升堂的时辰到了。于是众讼师纷纷起身,整了整袍衫,迈着沉稳而又矫健的步伐鱼贯着向公堂走去。

当董志宁等人来到公堂之上时,陪审团以及旁听者都已端坐就位。惟有堂首还另设了一把交椅,董志宁心知这是为女皇陛下所准备的。与此同时另一边的符晓秦等检察官也跟着来到了堂上。只见符晓秦等人各个头戴法冠,身穿内白外红的法袍,长袖飘飘间给人以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相比之下,董志宁等人虽也是衣官楚楚,但在气势上终究是差了一截。不过这并没有给众讼师在心理上带来什么压力。事实上,对于这种情况在场的讼师早已习以为常。却见两队人只是礼貌地点了点头,便众人的注视之下一左一右各司其位了。

就在董志宁等人就坐不久,公堂之上又一次响起了庄严的鼓声。却听那司仪跟着高声喊了一句:“皇上驾到。”在场的众人立刻就如被风吹过的小麦一般通通起身恭敬地行起礼来。而弘武女皇本人则在众人虔诚的万岁声中,缓缓地步入了公堂。却见身着丧服的孙露环视了一下四周,然后以沉稳地语调点头道:“诸位平身。”

“谢,陛下。”众人在一口同声的谢恩之后,便陆续回到了自己的作为。而董志宁在平身之际却不想恰巧碰上了女皇的目光。意识到自己可能犯禁的他赶忙低下了头。可就是这短暂的一瞬,却让董志宁觉得女皇的眼神极其复杂。不过待他再次抬起头时,女皇已经回头向身旁主审的汤来贺嘱咐道:“汤大人,朕今日是作为原告来此旁听的。所以一切均由卿来主持,不必请示朕。”

“遵命,陛下。”汤来贺微微欠身点了点头,随即便坐上了主审之位,猛地一拍惊堂木道:“升堂!带人犯!”

随着汤来贺一声令下,数十名案犯就此被分批带到了公堂之上。虽然他们都因刺皇案被起诉的,但值得回味的是在这一干人等之中却没有一人在此之前见过女皇本人,更不用说是被刺杀的皇夫杨绍清了。因此这些人在恐惧之余更多的则是对堂上那为至“高无上者”的好奇。有几个人甚至还十分胆大的抬头直视女皇。毕竟他们都身负着谋杀、颠覆等重罪,就算此刻再加上一条不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案犯的狂妄之举很快就被一旁的侍卫给喝了回去。

与此同时堂上的汤来贺则不紧不慢地打着官腔向符晓秦与董志宁点头道:“符大人、董讼师,尔等可以做结案陈词了。”

“是,大人。”符晓秦与董志宁双双做了个揖。随即由符晓秦率先出列道:“尊敬的女皇陛下,尊敬的庭上。众所周知,全体被告参与了一场令分发指的谋杀。其手段之卑鄙残忍,实属罕见……”

随着符晓秦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响起,现场的气氛也随之开始发生起微妙的变化来。虽说旁听席上的人员大多有着一定的身份与地位,虽然女皇就坐在堂上。但在符晓秦高声朗读结案陈词之时,有几个人还是情绪激动地高喊道:“杀了那些贼子!把他们都凌迟了!”

如此情形虽然在大理寺已经不止一次上演过了,可这一次汤来贺却并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姑息这些情绪激动者。却见他毫不客气地拍了拍惊堂木道:“肃静!肃静!来人,将堂下喧哗者带出去!”

眼见几个高声呐喊者被侍卫架了出去,已然沸腾的公堂这才逐渐地安静了下来。而符晓秦也得以将那一再被打断地结案陈词念完道:“故吾符晓秦代表督察司全体同仁,恳请庭上严惩凶徒贼子。以慰无辜之灵,以彰天道之理。谢谢。”

符晓秦念罢又朝女皇鞠了躬,这才退了下去,将发言权交给了对面的董志宁。与符晓秦待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董志宁一上来,就糟到了来自旁听席的唏嘘声。为此汤来贺不得不再次动用了他手中的惊堂木这才使下面得以安静。董志宁本人似乎并没有在意那些声音。却见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到了中央,朝女皇恭敬地做了个揖。当他抬头时又再一次触及了女皇的目光。这一次女皇的眼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