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 第1章 我大明朱柏,拥兵百万!

第1章 我大明朱柏,拥兵百万!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此时茶水已经添了三回,可却迟迟不见朱柏出来,这令众人多少有些坐不住了。

方孝孺喝了一肚子的茶水,连恭房都去了两轮。

他斜着身子,压低声音对杨宪说道:“希武兄,我们已经等候多时了,这……”

杨宪面不改色:“继续等。”

“是,是。”

方孝孺讨了个没趣,只得咬牙继续死等。

他就不信了,今天他们来了这么多人,莫非还当真等不到与十二皇子见上一面了不成?

杨宪暗叹了口气。

虽然面上仍然保持着镇定,但实际上他也是心急如焚。

这次的科举主考官位置,他们浙东党势在必得。

只有成为了主考官,他们才能在本次的科举考试之中有资格遴选人才。

而被选中的才子,那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他们门下学生了。

这样一来,浙东党才会不断壮大,继而在朝廷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然而,就是在这紧要关头,外面却是骤然多出来了一些对他们不妙的风言风语,令杨宪等浙东党成员们寝食难安。

所以也才有了今天这一幕。

杨宪深知十二皇子目光长远,谋略出众,所以很是希望他能就本次的科举考试,给些些许的指点。

事实上,杨宪等人贸然来访,并非偶然。

除开杨宪之外,不论是宋濂还是方孝孺,甚至是刘伯温,他们在遇到无法抉择的问题时,都更倾向于向十二皇子寻求帮助。

久而久之,偌大浙东党的高层,基本都成为了十二皇子的门下常客。

说来倒也奇怪,起先这群人造访,不论大小事情,只要不涉及根本原则,大多都能够得到十二皇子的点拨。

但是今天,事情却是有些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十二皇子非但不愿现身,甚至连府上仆役对他们的态度,都稍显怠慢。

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

最是性急的方孝孺终是坐不住了:“希武兄,我……我有些等不下去了。”

杨宪睁开眼:“希直兄,行百里者半九十。”

“我……”

“我知道你心如火焚。但既然我们都已经耗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再多等等,也是无碍的。”

如老僧入定般的宋濂,此时也插了句嘴:“安心坐下吧,希直。你这心性怎么还跟孩童一般?”

“我只是担心咱们苦等无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杨宪摇了摇头:“希直兄,此言差矣。十二皇子的才能,你又不是不知道。”

“只要我们一直等下去,终究是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候。”

“那得等到什么时候?”

杨宪看了方孝孺一眼:“当然是等到十二皇子愿意见我们为止。”

“这……唉!”

方孝孺长叹一声,只觉得自己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根本有劲无处使,太被动了!

但是很显然,跟十二皇子多次打过交道的杨宪、宋濂,则表现得完全不一样。

方孝孺只得强压下心头的焦虑,索性闭了眼,在心里默诵儒家经典,不再吭声。

他如何不知十二皇子谋略过人?

说句难听的,偌大浙东党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势力,好几次的关键时期,都是得了十二皇子提点的。

若是没有十二皇子,浙东党根本就不可能有如今的规模。

不说别的,单单是杨宪能够晋升为中书参知政事,这其中就有十二皇子的点拨。

至于宋濂、方孝孺、苏伯衡、胡翰等浙东党的核心成员,更是在关键时刻受到了莫大帮助。

能成为浙东党的成员,没有谁的脑子不好使,个顶个的才华横溢。

可即便如此,他们却始终想不明白,自己分明也是汗牛充栋、饱读诗书之人啊,为什么跟十二皇子一比,却显得那么的愚不可及呢?

遂,众人对他的尊崇更盛了。

即使十二皇子并非浙东党成员,但他对整个浙东党而言,其影响力之高,绝对不亚于刘伯温、杨宪。

若非十二皇子性情淡泊,并没有在朝廷当中发展党羽的心思。

浙东党,究竟是该姓刘还是姓朱,怕是还得两说。

此时。

朱柏坐在书房里,将刚写好的字条塞进了细竹筒里。

“杨宪、宋濂他们,在后院等多久了?”

侍立身旁的黑冰台铁鹰士回答道:“回禀尊主,已经过去两炷香了。”

“倒是挺有耐性。让他们等着吧!”

说完,朱柏指了指竹筒:“传信给东察合台汗国的桩子,让他们尽快收集资料,挑拨那些王爷间的矛盾。”

“是,尊主。”

铁鹰士将竹筒塞进胸口,如同影子一般消失在了书房里。

朱柏抓起茶盏,抿了一口。

“浙东党的这些家伙,倒是懂得打蛇随棍啊。”

他自言自语道。

黑冰台刚传出的消息,今年的科举考试,将由太子朱标操持。

对于这件事情,朱柏并没什么想法。

一来,他的确也没有谋逆的心思,只想当个王爷,守着自己的小天地即可。

二来,虽然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但大哥朱标对他也颇为照顾,他也打心眼里是认可这位大哥的。

只是因为知道朱标活不了几年,所以他要提前给自己准备好退路,既是对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好大明的江山稳固。

他已经表现得足够低调了。

可偏偏,这些人就是不愿意就此放过!

他们死守在后院,内心充满了期盼。

然而这场大戏的主角,却迟迟没有登场。

难得今日的奏折不多,朱元璋处理完后,仍有闲余时间。

他本坐在龙台上闭目养神,心中却不由浮现出了今日老十二在朝堂上所说的那番话。

再加之连标儿都对他夸赞有加,不由让朱元璋心中生出了想去看看老十二的心思。

于是,换下了朝服后,在侍卫的保护下,他离开了皇城。

微服出行。

湘王府邸距离皇城不远,马车没多会儿功夫便抵达了。

刚来到后院,还未进去,便听见里面传来了高谈阔论的声音。

是老十二的声音。

朱元璋下意识停下脚步,想听听看他要说些什么。

“……其实科举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它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允许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人,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晋升的机会。”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公平,这世上没有绝对,永远都只有相对的公平!”

朱柏并不知道,在一墙之隔的院子外面,朱元璋正在凝神静听他的这些理论。

“正是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所以即便出身平民,也可以进入我大明的官僚体系之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而且,正是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才会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毕竟想要进行科举,首先必须得识文断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我大明的长治久安,提供了理论基础。只要科举制度一直存在,那么就会源源不断地教化出人才,成为我大明的臣子。”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由微微颔首,心道老十二的这番话,证明他的确是认真钻研,并且对于科举制度相当了解。

此时,院内也响起了些微的附和之声。

“但是!”

“科举制度应该灵活运用,常用常新,而不是一成不变走八股文的老路子。当然了,不可否认,八股文在我大明建国之初,的确是有一定作用性的。”

“它可以迅速筛选出合适的人才,补充到急需的岗位上去发光发热。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内容也会变得僵化、死板,限制了考生们的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时间越久,枷锁越重。”

朱柏的声音震耳发聩,他扫视了在场众人一眼,继续说道。

“这并非是我在危言耸听。”

“科举制度,从诞生之初,便有天生的偏好和侧重。文学、经学,被放到太高的地位了,名不副实。”

“而最重要的实用技能、科学技术,却被束之高阁,根本没人理会。”

咽了咽口水,朱柏继续说道。

“我认为,真正行之有效的科举制度,应当是能够不拘一格录取人才。”

听到这里,众人有些坐不住了。

尤其是杨宪,他忍不住开口问道:“敢问,怎样才算是不拘一格录取人才呢?”

“问得好!”

朱柏想了想,说道。

“举个浅显的例子吧,农田耕种的专家,我们也可以通过科举进行筛选,谁种地的粮食多、谁种得好,我们就推举他来出题目,来考核大家,让农业相关的人员,只需要学习农业知识就可以了。”

“他们的作用,就是种好地,种更多的粮食出来。”

“还有,洪涝、干旱,这两个灾难,对种地来说是相当严峻的考验对吧?好!那我们就通过水利相关的知识,去进行考核,寻找相关的人才,让他来指导大家如何进行防洪抗旱。”

说到这儿,朱柏又看了众人一眼。

“韩愈曾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是专供一类的人才,他们就专精一类便可,并不需要去学习四书五经。”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我向来所推崇的。”

杨宪、宋濂、方孝孺等人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十二皇子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那是他们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而在那扇大门的后面,似乎有着无限的可能。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觉得今天的等待,简直太值了!

即便是最为急躁的方孝孺,只要十二皇子愿意再多说一些的话,他甚至恨不得能再等上两炷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