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重返姑臧
王徽之被人带去驿舍休息,王猛便让人将权翼请来。
桓熙出征在外,总要将权翼带在身边,作为谋主,为他赞画军事,查漏补缺。
但在出兵平定凉州叛乱时,桓熙却将权翼留在长安,自然是为顶替王猛,留守长安作准备。
王猛与权翼交情甚笃,也没有那么多的虚礼,他直接道:
“子良,明日我将前往潼关与破胡(邓羌)汇合,梁公离开前,早有安排,留守的重任就要落在你的肩上了。
“时日至今,梁公占据关陇已有六年,期间内修文德,外服邻邦,政通人和,百姓安乐。
“子良所要防备的,唯苻氏而已。”
王猛又道:
既然桓温决心出兵洛阳,燕军即使渡河,也不会将他惊走。
“反倒是景略此番前往关东,更应该小心谨慎。
如果友军主帅不是桓温,王猛定然是要不辞而别,留下对方替自己拖延追兵。
翌日,王猛与权翼辞行,与王徽之一同前往潼关。
粮草早已备齐,只等王猛领军东出。
而这一次,只见苻健在征召将士,却迟迟不见他南下,只怕另有所图。
权翼叹息道:
“只希望楚公能够一如伐蜀,从谏如流。”
姚襄身兼北徐州、兖州二州刺史,而原兖州刺史荀羡移镇寿春,领南徐州刺史。
说罢,不等王猛回答,权翼面露忧色,继续道:
姑臧城外,七万骑卒旌旗蔽空,外人不知道乞伏部三万骑卒与秃发部二万骑卒的真实水平,光是看到眼前的这一幕,也足以胆寒。
此前,赵俱兢兢业业,不敢懈怠,他也是等到桓熙来了姑臧,这才交出了权力,归家待罪。
颍川郡早就是一片白地,没有人口,谷物也被付之一炬,取之无益。
牛夷作为凉州主薄,在乞伏鲜卑投降,武威叛乱平定之后,就率先赶回了姑臧,协助赵俱处理公事。
“今日只有你我二人在场,出我之口,入景略之耳,莫非景略会在楚公面前参我一本?”
权翼当然知道此事,他早有心理准备,至于河东的威胁,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景略,依我之见,恐怕苻氏集结重兵,并非是要染指关中。”
说着,权翼肃容道:
潼关守将杜郁虽然忠心耿耿,但在能力上,并不足以统领这支军队,因此,自然是由邓羌领军。
“景略,你是梁臣,而非楚臣,何况自古忠言逆耳,我担心楚公碍于门户之见,不肯听从伱的金玉良言,最终伤及梁国的元气。”
待慕容恪的主力陆续到达黄河南岸,二人在偃师县安营(今河南洛阳偃师区),准备明日一早,兵发洛阳。
牛夷为赵俱奉还凉州刺史印、凉州长史印、武威太守印、金城太守印。
这番话说得很重,果不其然,在听牛夷转述过后,赵俱直奔凉王宫。
如果联军由桓熙,或者王猛指挥,权翼当然不会有这些担忧。
“梁公养兵、练兵殊为不易,景略当以正合,少用奇险,若局势不利,自当速速退往潼关,不可意气用事。”
桓熙看着一身常服的赵俱,直呼其名,问道:
“梁公一语惊醒痴人,俱幸得明主,安忍弃主而去!”
周成守洛阳,吕护守金墉城。
自占据许昌之后,桓温并未立即出兵洛阳,而是退回了襄城郡,准备沿着汝水进兵,溯流而上。
楚、梁联军,说是联军,但两军主帅的地位不对等,作为梁军主帅的王猛,说到底也只是桓家的臣子,自当听命于作为桓氏家主的桓温。
殊不知,伐蜀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得归功于桓温能够听从建议,做出正确的判断。
“子良言语无忌,就不怕楚公怪罪?”
直到听说桓温并没有班师,而是沿着汝水进军,慕容恪也终于松了口气。
权翼颔首道:
“肩负重任,我又怎敢懈怠。”
偃师县为河南郡十二县之一,位于洛阳盆地东隅,距离洛阳城仅有百里。
“我主是梁公,并非楚公,自当为梁公而谋。
赵俱惶恐不已,方寸大乱:
“梁公何出此言,梁公的恩德,罪人铭记在心,又怎会生出怨望。”
权翼不以为意的摇头道:
赵俱没有出城迎接桓熙,根据牛夷的说法,赵俱认为自己一度丢了武威郡,无颜相见,如今正在府中白衣待罪。
等合兵之后,再往洛阳,以免被燕军逐个击破。
况且错有错着,若非如此,自己又怎能在乞伏部主力南下的情况下,掠得其人畜,轻易收复河西鲜卑中最为强大的一支,让其余各部为之胆寒。
但王猛还是提醒道:
“糊涂!良骥当日行千里,怎可骈死于槽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