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楚臣使梁
河内郡,西晋时属司州,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下辖九县,治于野王。
慕容恪、慕容垂早已离开野王城,统率十万步骑进驻河内九县之一的河阳县。
河阳县以南,一座浮桥横跨黄河两岸,即为富平津大桥,后人又称河桥。
富平津大桥由西晋名将杜预所监造,是一座舟船相连的浮桥。
慕容恪走过河桥,与其弟慕容垂说道:
“此战若胜,我当奏请陛下,于桥南、桥北各筑一城。
“以二城控扼大桥,进可攻,退可守,阿奴以为如何?”
桓温与王羲之是年少时的密友,王羲之曾为桓温斡旋与朝廷的矛盾而被免职,而桓温第三子桓歆又娶琅琊王氏嫡女为妻,如今,王徽之被送来桓温的幕府历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虽然收取襄城、颍川二郡,但无亡矢遗簇之费。
王徽之虽然高傲,但自入关中以来,见到百姓安乐,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心知辅佐桓熙治理关中的王猛功不可没。
“愚弟窃以为,纵使梁军东出,桓熙无论如何也赶不及这一战,阿干又何必为此忧虑。”
“桓熙麾下并非无人,我听说,桓熙盛赞王猛为当世诸葛,孔明又怎会不通军事。
“若梁军东出,必是以王猛为帅,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不可轻视。”
“传闻桓熙将在凉州会盟河西鲜卑,有乞伏部叛乱在前,相信此言非虚。
王猛点点头,问道:
慕容恪笑道:
“还是阿奴思虑周全。”
他早已在潼关集结了三万战兵,即使王徽之不来,王猛也将出兵。
桓温并非不知变通之人,当初拒绝桓熙出兵响应,只不过是认为周成不堪一击,破之如齑粉。
令君一词,在后世是对县令的称呼,而在魏晋,则是对尚书令的敬称,譬如汉末荀彧,又称荀令君。
“王参军率性而为,颇有竹下之风。”
当王徽之来到长安时,立即在士人之间引起了轰动。
既然决定以洛阳为战场,与桓温会猎,就必须对洛阳周边的山川地貌了然于心。
说着,慕容恪转身看向西侧,正色道:
慕容垂颔首附议道:
慕容垂宽慰道:
王羲之的名声,早就不再局限于江南一隅,其书法,也为关陇士人所推崇。
毕竟在原时空,王猛前去求见桓温,就是一面扪着身上的虱子,一面与桓温纵谈天下大事。
雍州,长安。
然而,在看到王徽之蓬头散发,衣冠不整的落拓模样,关中士人无不大失所望。
“何以见得?”
虽然黄河流量季节性差异大,在枯水期能够人马涉水而过,兼有冰冻期,可一旦遇上丰水期,往来黄河南北,还得指望这座浮桥。
“阿干与垂不谋而合,只是垂以为,还可在河中沙洲再筑一城,可保万无一失。”
所谓竹下之风,自然是指竹林七贤之遗风。
原来,兄弟二人过河时,还曾路过一处河中沙洲。
“王参军此来,不知所为何事?”
王猛接过,拆看信件,原来是桓温要求梁国出兵,与他合攻洛阳。
“可他若是止步于许昌,不愿北上,又该如何是好?”
王猛当先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