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天下一统(2)——江山一统归大唐
第六路: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取道东北,袭击突厥大后方,包抄敌后,同时也负责监视突利可汗。
六路大军,总共十余万兵马,主要以李靖、李世勣、柴绍三路大军,作为攻打突厥的主力。其余三路兵马,作为偏师,策应主力行动。同时,为了做到军令一致,唐太宗特意下令,六路大军十余万兵马,统一由李靖指挥。也就是说,代国公李靖,是此次进攻突厥的最高统帅。唐军六箭齐发,直刺突厥而来。
李靖是唐朝赫赫有名的一代兵圣,在唐初统一战争中,以用兵如神,出奇制胜而闻名。在荡灭萧铣、平定江淮辅公祏、收复岭南等一系列大战中,李靖均立下了不世之功。所以,这次反击突厥之战,唐太宗以李靖为主帅,命他指挥六路大军,可谓是知人善任,选将得当,对突厥志在必得。
其实,对于消灭突厥,唐太宗谋划多时。六路大军出征不久,突利可汗入朝觐见。李世民对此非常感慨,对身边侍臣说道,表达了自己要以战雪耻的感情:“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常痛心。今单于稽颡,庶几可雪前耻。”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于反击突厥的高度重视。既然要开拓万世功业,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唐,打败突厥是第一步。此战若胜,便能一举奠定大唐威震四夷的格局,重塑华夏骄傲。那么,前线的唐军将士,是否会如李世民所愿呢?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唐军铁骑,从马邑出发,进屯恶阳岭,直捣突厥王庭。三千唐军铁骑,在李靖的率领下,神不知鬼不觉,插入突厥腹地。紧接着,李靖没有丝毫耽搁,趁着夜色,立刻对定襄城展开奇袭,大破突厥守军,占领定襄,唐军初战告捷,士气大振。战后,唐太宗这样夸赞李靖:
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新唐书·李靖传》)
唐军攻占定襄的消息,一经传出,颉利可汗整个人都懵了。他不明白,李靖为什么敢于孤军深入,看来唐朝是举国来攻,主力必在其铁骑之后,不禁大惊失色道:“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慌乱之下,颉利可汗只得选择逃跑,将牙帐撤往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
颉利可汗逃至碛口,王庭一带的突厥部众,群龙无首,人心惶惶。趁着突厥人心离乱,李靖又玩起了心理战,派出多路暗探,大行离间,分化突厥部众。因此,不少突厥部众,对颉利彻底失望。很快,颉利可汗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护送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孙子杨政道,前往定襄降唐。不久,萧皇后、杨政道又被护送至长安。
起初,萧皇后、杨政道来到长安后,一些投降唐朝的胡人中,盛行着一种传言“中国人或潜通书启于萧后者”。故而,中书舍人杨文瓘上奏,请求审讯萧后祖孙。然而,唐太宗却表示既往不咎,说:
天下未定,突厥方强,愚民无知,或有斯事。今天下已安,既往之罪,何须问也!(《资治通鉴》)
再来说唐军与突厥的战事。
在得知康苏密降唐后,颉利可汗的内心,更是惊恐不安,不敢多做停留。于是,颉利可汗继续率领部众,一路撤退至阴山一带。其实,在颉利撤往阴山的途中,李靖早已传信给各路唐军主将,命他们火速进军,包围颉利可汗,对其部众进行轮番进攻。因此,接下来,突厥遭到了来自唐军一连串毁灭性的打击。
颉利可汗退往阴山,行至浑河,先是遭到了柴绍所率金河军的攻击,突厥大败。兵败浑河后,颉利可汗继续后撤。此时,唐朝三路主力中的通汉军,在主将李世勣的带领下,自云中出兵。正好,李世勣率领通汉军,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与突厥军队正面遭遇。双方展开一场激战,突厥再次大败,死伤无数。
经历浑河、白道两战惨败,突厥几乎折损了半数人马,仅剩一些被唐军打剩下的残兵败将,只能勉力维持。终于,颉利可汗率领部众,逃入了阴山。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二月初八,李靖亲率三千唐军精锐铁骑,直奔阴山而来。最后,李靖仅以三千铁骑,大破颉利可汗数万突厥兵马于阴山。
李靖率军在阴山大破突厥,不过,颉利可汗依然不甘失败。阴山之败后,颉利可汗流窜于铁山,尚能纠集数万余众。但是,这个时候,突厥早已兵败如山倒,精锐损失殆尽,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为了恢复元气,颉利可汗主动向唐朝服软。不久后,颉利可汗派遣亲信执失思力,入朝觐见,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实际上,这就是颉利可汗的缓兵之计。颉利的意图是,趁草青马肥之际,突围进入漠北,借机东山再起。因此,颉利可汗以和谈为幌子,给唐朝大摆mí • hún阵,暗地里则在积蓄力量,准备向漠北转移。
唐太宗何许人也,天纵圣明,他难道还看不出突厥人的那点小心思!唐太宗一眼就看透了,颉利根本不是真心和谈,他就是在故意拖延时间。对于突厥的拖延战术,唐太宗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人,前往突厥安抚,稳住颉利;另一方面,唐太宗又秘密传诏李靖,让他率军,随时迎战突厥残部。
贞观四年(630年)二月,李靖率领唐军主力,与李世勣通汉军所部,会师于白道。李靖、李世勣两军会师后,立刻商讨如何对颉利发起最后一击,彻底将其消灭,毁掉突厥所有的希望。李世勣将自己的想法,向李靖和盘托出:
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资治通鉴》)
李世勣的建议,兵贵神速,陛下既然派出使者议和,可以借机麻痹颉利,令其放松警惕。这时,我们挑选一万精骑,突袭敌营,定能一战擒获颉利。显然,李靖非常赞同李世勣的计策,握着李世勣的手腕,高兴地说道:“公之此言,乃韩信灭田横之策也。”所以,李靖、李世勣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奇袭突厥大营。
于是,李靖便将这个决定,告知副将张公瑾。但是,张公瑾却十分担心,唐俭等人尚在敌营,如果袭击突厥,恐怕会伤及唐俭性命:“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在彼,奈何击之!”谁知,李靖却认为,牺牲一个唐俭,能换来一场胜利,非常值得,对张公瑾说道:“此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辈何足惜!”
定下奇袭计划后,李靖率领精锐,连夜行军,李世勣则率领主力,紧跟其后,双双逼近突厥大营。李靖率军冒雪行至阴山时,发现那里有千余突厥营帐,将其尽数俘获,并让这些人作为向导,为唐军带路。
再来看突厥一方,颉利可汗见唐朝使者唐俭、安修仁来到大营,以为唐太宗真的允许议和,便放松了警惕,没有加以防备。孰不知,正是因为颉利可汗这个愚蠢的行为,将会让他遗憾终生。
不一会儿,李靖便摸到了突厥大营。靠近敌营后,李靖命令麾下偏将苏定方,亲率两百骑兵,作为前锋突击。苏定方带领两百骑兵,在浓雾天气的掩护下,衔枚疾驰,直至距离颉利牙帐只剩七里时,突厥人才有所察觉。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苏定方率领两百骑兵,长驱直入,一举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混乱之中,颉利骑乘着千里马,急忙向后逃遁。随后,李靖指挥大军,杀入突厥大营。顷刻之间,突厥军队土崩瓦解,四处溃散。唐俭、安修仁等人,趁着唐军攻破突厥大营的机会,脱险回归。
此战,李靖指挥唐军,袭破突厥大营,歼灭突厥万余兵马,俘获男女人口十余万,杂畜数十万。并且,李靖在攻破突厥大营,歼灭突厥主力的同时,还杀死了突厥的可贺敦,也就是隋朝义成公主,生擒颉利之子叠罗施。
颉利可汗阴山惨败,趁乱逃走后,率领万余残部,准备通过碛口突围。不曾想,李世勣早已率军占据碛口。当颉利到达时,发现碛口已被唐军攻占,自己根本无法通过。就在这时,颉利手下的大酋长们,见到颉利大势已去,纷纷率众降唐。李世勣俘虏颉利五万余口,领兵返还。
既然无法从碛口突围,颉利可汗只好另选突围路线。于是,颉利带领其部,由云中仓皇向西逃窜。颉利的意图是,投奔吐谷浑或者高昌。但是,此时的颉利,已是一只丧家之犬,无人愿意继续跟随他。逃亡途中,颉利的部下,大多叛逃而走。最后,颉利可汗身边,仅剩数十名骑兵跟随。
怕什么来什么。颉利狼狈逃亡之时,偏偏与任城王李道宗所率的大同军遭逢。任城王李道宗引兵进逼,一番厮杀下来,颉利不敌,带着数名骑兵,连夜逃奔,藏匿于荒山野岭之中,躲避唐军追杀。可是,颉利终究逃不过唐军的天罗地网。最终,唐将张宝相率军追击,将颉利可汗擒获,押赴京师长安。
至此,曾经叱咤草原,骁武凭陵的突厥汗国,彻底灰飞烟灭。数百年间,一直威胁中原王朝的北部边患,以唐王朝的圆满完胜而被彻底解除。南抵阴山,北起大漠的广袤区域,全部纳入大唐帝国的统治范围之中。也就是说,曾经作为汉族死敌的草原势力,从此以后,成为了大唐版图中的一部分。
随着阴山大捷的胜利,颉利可汗的被擒,唐朝反击突厥,以唐朝的全胜落下帷幕。突厥覆灭后,原先依附于突厥的少数民族,也全部归顺唐朝。而且,归附的四夷君长,上书唐太宗,请求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就是说,唐太宗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皇帝,更是少数民族的领袖。“天可汗”也成为了唐太宗一个新的名片,一个帝国的骄傲。
唐朝荡灭突厥之战,是继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马踏柔然之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又一次取得的辉煌胜利。时隔数百年后,华夏民族的猎猎旌旗,再次插到了塞北草原之上!
那么,被唐军生擒的颉利可汗,他的人生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作为胜利者的唐太宗,会不会对这个草原强敌,痛下杀手?
贞观四年(630年)四月,颉利可汗被押至长安,献俘太庙。唐太宗亲自驾临顺天楼,陈列文物仪仗,楼下的百姓、士民,纷纷涌来围观。随后,官吏便将颉利押到皇帝面前。唐太宗当着众臣与百姓的面,怒斥颉利五大罪行:
而罪有五:而父国破,赖隋以安,不以一镞力助之,使其庙社不血食,一也;与我邻而弃信扰边,二也;恃兵不戢,部落携怨,三也;贼华民,暴禾稼,四也;许和亲而迁延自遁,五也。朕杀尔非无名,顾渭上盟未之忘,故不穷责也。”(《新唐书·突厥列传》)
不过,唐太宗并没有杀掉颉利,而是十分大气,拿出了一个胜利者应有的姿态。唐太宗下令,释放颉利的家属,让他住在太仆,由国家提供饮食起居。后来,唐太宗授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并赐良田美宅。
贞观八年(634年),颉利可汗在长安病逝,终年五十六岁,一代草原枭雄就此陨落。颉利可汗死后,唐太宗追赠颉利为归义王,谥号为“荒”,命其国人安葬,按照突厥风俗火化,葬于灞水之东。
根据史书记载,得知颉利被擒的消息后,太上皇李渊非常兴奋,感叹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不难看出,对于攻灭突厥,就连已经退位的唐高祖李渊,也是从骨子里高兴。
故而,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在凌烟阁大摆酒宴,与贵臣十余人、诸王、嫔妃、公主,高歌宴饮。酒酣耳热之际,太上皇竟然亲自弹奏起了琵琶。看到父亲如此高兴,唐太宗也借着酒劲,配合着父亲,跳起舞来。席间,公卿众臣,纷纷向太上皇、皇帝敬酒祝贺。酒宴一直举办到半夜,才算作罢。
荡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令整个大唐王朝陷入举国欢庆之中。贞观四年(630年)的京师长安,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荡灭突厥,标志着一个强盛的大唐王朝,崛起于世界东方,奠定了唐王朝东亚核心的崇高地位!所以,唐灭突厥之战,正式为大唐开国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开始,到贞观二年(628年)唐军击灭朔方梁师都政权,消灭了建国战争中的最后一个劲敌,再到贞观四年(630年)的阴山大捷,唐朝趁突厥内乱,兵分六路,大举北伐,彻底荡灭突厥汗国,平定北方草原势力。历时十二年,李唐王朝终于实现了一统天下,扫平群雄的夙愿。经过十二年的不懈努力,李唐王朝,这个由关陇贵族集团建立,崛起于乱世的封建王朝,最终从一个地方政权跨入了大一统王朝,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
十二年的金戈铁马,大唐王朝凭借其不屈不挠的斗志、力压群雄的军事力量、海纳百川的胸襟,以及洞穿全局的智慧,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扫平群雄,一统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大唐曾经有过迷茫,也曾遇到过挫折。但是最终,大唐排除万难,克服艰险,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宏愿。因为,历史选择了大唐。
大唐开国,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这是一个刀光剑影,激情燃烧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拔剑而起,长枪策马破阵的时代。一部荟集着皇权、江山、家国、霸业的时代交响乐,穿梭于中国历史的天空中。
短短的十二年中,华夏大地上,曾经涌现出一个个叱咤风云,号令天下的乱世群雄,李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杜伏威、辅公祏、萧铣、梁师都;也曾经诞生出了许多灿如星海的帝王将相,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李靖、李世勣……
大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是一个革故鼎新,凤凰涅槃的重生。首先,唐朝仅用十二年的时间,翦平割据,重新实现了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草原的完全统一,结束了自隋末以来狼烟四起,群雄并立的纷争乱世,纠正了隋炀帝暴政而造成的种种社会积弊,宣告了一个统一的、强盛的唐帝国的真正崛起。
其次,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充分汲取了前隋政治体制中的精华成分,并将这些新鲜的血液,注入于唐朝国家建设之中。伴随着唐初统一战争的圆满胜利,和平安宁的曙光,终于降临到了这片饱受数百年战乱蹂躏的土地上。巍巍华夏,即将迎来一个睥睨世界的大唐,迎来一个崭新的盛世——煌煌盛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唐初统一战争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唐盛世的到来。如果没有这十二年的抛头颅,洒热血,或许,就不会有日后“开元盛世”的盛唐气度,就不会有李白笔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豪迈气势。事实上,从古至今,史学界都对唐朝给予了极高评价。比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这样评价唐朝: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莫不如此。(《论韩愈》)
如今,大唐,早已成为国人心目中永远的骄傲。现在的中国人,只要一提起唐朝,一定会不约而同地说出四个字:大唐盛世。大唐盛世群星闪耀,千载的风流,至今依旧历历在目。提起大唐,人们的脑海中,肯定会闪现出这样几个字眼:富强、文明、昌盛、开放。总而言之,唐朝是一个令人无比神往、无比羡慕的国度。
在完成一统天下,翦平割据,结束隋末战乱的历史使命后,饱受兵燹荼毒的华夏大地,终于盼来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大唐帝国;迎来了一位名垂青史,流芳万世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更迎来了一个四夷宾服,国富民强的初唐治世——“贞观之治”。拨开层层云雾,看到的是一道炽热的阳光,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天空。
此后的两百多年,这个国度的所有子民,在大唐王朝的带领下,一步步冲向了中国历史的盛世巅峰,缔造了一段又一段盛唐传奇。大唐,犹如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屹立于世界东方!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