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九章 天下一统(2)——江山一统归大唐

第十九章 天下一统(2)——江山一统归大唐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心腹爱将,也是唐军中的一员猛将,屡建战功,神勇无敌,打起仗来不要命,敢于和敌人死战。所以,唐太宗派尉迟敬德前往泾阳迎敌,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一特点。

尉迟敬德并没有辜负太宗的信任,很快就率领唐军,打了一个大胜仗。到达泾阳前线后,尉迟敬德便和突厥大军,狭路相逢,两军在泾阳展开大战。在作战当中,尉迟敬德亲率一队轻骑,杀入敌阵,擒获突厥大将俟斤乌没啜,斩首千余级,大破突厥。泾阳一战,尉迟敬德大破突厥骑兵,重创敌军。

泾阳之战不久后,颉利可汗亲率大军,进至渭水以北,在便桥安营扎寨。此时的突厥大军,与长安近在咫尺。应该说,大唐王朝已经到了生死一线的地步,长安城下,马上就要爆发一场大战。

首先,当时唐朝的援军,分散于各地,无法及时会集长安,远水解不了近渴。另外,唐朝刚刚扫平国内群雄,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饱受战火摧残的华夏大地。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百姓人心思安,国家急需休养生息。眼下的唐王朝,实在经不起一场如此大规模的战争。所以,唐太宗陷入了左右为难之中。

偏偏此时,突厥人又来落井下石。颉利可汗驻营渭水北岸,兵临长安,咄咄逼人。膨胀起来的颉利可汗,派遣心腹执失思力,进入长安,来向唐太宗摊牌。执失思力见到唐太宗后,态度非常傲慢,一开口就直接威胁道:“二可汗兵百万,今至矣!”意思是说,我们的百万大军,已经兵临城下,望陛下早做决断。

面对突厥来使的傲慢无礼,唐太宗丝毫没有感到害怕。毕竟,李世民也是从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走出来的,这种场面他见的多了。听到执失思力的威胁,唐太宗勃然大怒,当堂厉声怒斥,还要扬言杀了他:

我与可汗尝面约和,尔则背之。且义师之初,尔父子身从我,遗赐玉帛多至不可计,何妄以兵入我都畿,自夸盛强耶?今我当先戮尔矣!(《新唐书·突厥列传》)

眼看唐太宗就要将执失思力推出去斩了,执失思力这才害怕了,双腿一软,连忙跪下求饶。同时,萧瑀、封德彝两位宰相,也来劝谏唐太宗,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是对其以礼相待为好。而后,唐太宗就坡下驴,没有杀掉执失思力,而是将他关押于门下省。其实,这也是唐太宗向突厥发出的死守信号。

但是,唐太宗非常清楚,长安守军兵力不多,各地援军赶赴长安,也需要一段时间。倘若死守长安,肯定撑不了多久,难以抵挡住城外的十余万突厥铁骑。可眼下大敌当前,需要唐太宗当机立断。经过短暂的考虑,李世民作出了一个决定,孤身涉险,亲自出城,和颉利可汗会上一会。

李世民到底是曾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唐战神,孤胆英雄,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但见,唐太宗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六骑,由玄武门出长安,亲临渭水。

只见,英武不群的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骏马之上,立于渭水岸边,与颉利可汗隔水对峙,斥责其背盟犯境。对面的突厥士兵,望向这边,仔细一看,这不就是当年的秦王,如今的大唐皇帝吗!顿时,突厥军中一阵骚动,不少人下马罗拜。

随后,唐朝各路诸军,亦相继赶到。一时间,唐军旌旗蔽日,铠甲光鲜,军容严整。颉利可汗见此情形,不由心生疑惑,执失思力迟迟未归,唐皇亲临前线,唐军严阵以待,莫非李世民早有准备,要与突厥背水一战。想到这里,颉利可汗不免心中一寒,一旦唐军置之死地而后生,将会是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

或许,唐太宗发现了颉利的内心变化,于是屏退众人,命大军在后列阵,自己则单独上前,与颉利对话。然而,宰相萧瑀却认为,陛下此举过于冒险,急忙上前,拦住太宗的御马,直言进谏。没想到,唐太宗却不以为然,摆了摆手,说道:

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敌也。我若示之心弱,闭门据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资治通鉴》)

史书上并未记载,唐太宗与颉利可汗的对话内容,但不难想象,颉利肯定狮子大开口,提出了很多无理条件。出于维护大局的考虑,唐太宗只能忍下一时愤慨,答应了突厥所提的这些屈辱条件。

当天,颉利可汗派遣使者,与唐朝议和,唐太宗答应议和,随即返回宫城。八月三十日,唐太宗驾临长安城西,斩白马,与颉利可汗订盟于渭水便桥,双方重新达成盟约。之后,突厥引兵撤走,史称“渭水之盟”。

尽管后世史学家,评价“渭水之盟”时,极力称赞唐太宗李世民的智勇双全,凭借智慧与突厥周旋,促成两国订盟。但是,必须承认,渭水之盟,对于唐朝而言,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不平等条约,是唐朝外交史上的奇耻大辱。唐朝迫于突厥的军事压力,只能答应突厥的漫天要价,以会盟换取短暂的和平。

因此,渭水之盟,成为了唐太宗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位戎马半生的大唐皇帝,自渭水之盟后,时时刻刻,都梦想有朝一日,一雪前耻,向突厥发起复仇之战,扫除渭水之耻的阴霾,解决这个威胁大唐王朝的草原隐患。

事实上,唐太宗明白,大唐与突厥之间,早晚必有一战。只不过,唐朝目前还不具备与突厥决战的实力。一旦唐朝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就可以一举荡平突厥。渭水之盟,恰恰为唐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积攒实力的宝贵时间。

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唐王朝积极地休养生息,厉兵秣马,为反击突厥积极地做着准备。譬如,唐太宗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治、经济举措,重用贤才,发展农桑,以此增强唐朝的综合国力。在军事上,唐太宗也在积极加强战备,操练军队,提高唐军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训练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大唐精锐。

比如,有一件事,就足以证明唐太宗的军事革新。为了加强唐军将士的战斗,唐太宗力排众议,一改前朝禁止将领、士兵携带武器上殿的规定。唐太宗下令,数百精壮士卒,每天都要在显德殿上,练习射箭。

甚至有的时候,唐太宗亲自上阵,教习这些士卒如何射箭。并且,唐太宗定下奖励制度,射中次数最多的人,赏赐弓矢、宝刀、布帛等物,众多将帅亦要练习射术。为此,唐太宗曾经专门颁布了一道谕旨,阐述为何要让将士们练习射箭:

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资治通鉴》)

可是,对于唐太宗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群臣却大多表示不解,认为此举不合礼制,万一有人心怀歹念,行刺皇帝,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许多大臣纷纷上书进谏。比如,韩州刺史封同人“诈称驿马入朝”,向皇帝进谏。面对众臣的一致反对,唐太宗却不为所动,依旧坚持己见,说:

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资治通鉴》)

在唐太宗的积极推动,大力实行军事改革之下,唐军将士日日勤于操练,精进战力。数年之间,唐王朝便拥有了一支能征善战,无敌宇内的精锐劲旅。这支部队,也成为了日后荡灭突厥的生力军。

除了发展举国农耕,重用贤才,实行军事改革,加强唐军的军事力量以外,唐太宗还在为决战突厥扫除障碍,铺平道路。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拔掉依附于突厥的割据势力,让突厥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前文专门说过,贞观元年(627年),割据恒安镇的军阀苑君璋,归降唐朝;贞观二年(628年),唐军大举出兵,攻灭了朔方梁师都政权。至此,以前附属突厥的所有割据政权,悉数被唐朝消灭。正因如此,唐王朝扫除了与突厥决战的全部军事障碍,占据了反击突厥的绝对地利优势。

渭水之盟后的四年时间里,唐太宗李世民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为了洗雪渭水会盟的奇耻大辱,做了一系列充分的准备。在唐太宗的努力下,唐朝国力蒸蒸日上,具备了与突厥进行最后决战的优势、实力。

正所谓此消彼长,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百姓休养生息,将士勤于操练,君臣同心共治,国力日益增强。可以说,唐朝一切准备就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着太宗皇帝一声令下,大军出征,向突厥射出复仇一箭。

反观突厥方面,与唐朝的日渐强盛不同,渭水之盟后,曾经叱咤草原的突厥汗国,却在一步步走向衰落,陷入绝境。不难看出,在唐朝走向强盛的同时,突厥反而走进了一个极端,滑入无底深渊。

突厥的衰落,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渭水之盟后,突厥大军返回草原。就在返回草原不久后,突厥便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寒潮、雪灾。自然气候的恶劣,令整个漠北草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草原遭遇雪灾,致使许多羊、马冻饿而死,民众生活陷入困顿之中。由于严重的雪灾,颉利可汗企图再次采用战争的方式,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于是,颉利可汗引兵逼近朔州,意欲再次入侵唐朝。

面对突厥的出尔反尔,陈兵边境,朝中许多大臣向皇帝进言,突厥背盟无耻,必须对其予以讨伐。可是,唐太宗却非常清楚,他看得出来,突厥已是强弩之末,等到突厥部落叛尽,六畜死绝之际,再大举出击,亦为时不晚:

匹夫一言,尚须存信,何况天下主乎!岂有亲与之和,利其灾祸而乘危迫险以灭之耶?诸公为可,朕不为也。纵突厥部落叛尽,六畜皆死,朕终示以信,不妄讨之;待其无礼,方擒取耳。(《旧唐书·突厥列传》)

不出唐太宗所料。面对突如其来的寒潮、雪灾,颉利可汗依旧在草原各部内,推行强硬的独裁专制。为了缓解雪灾造成的经济压力,颉利以王庭开支不足为由,向草原各部强征赋税。如此一来,引发了草原各部的强烈不满,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等部,纷纷叛离,起兵反抗突厥,均遭到了突厥的残酷镇压。

万般无奈之下,叛离突厥的草原各部,相继归附于薛延陀部帐下,共同推举薛延陀首领乙失夷男为可汗,形成了反抗突厥的同盟战线。可是,对于各部落的一致拥戴,乙失夷男却迟迟不敢接受。夷男虽然有心自立,却担心自己实力过于弱小,万一举事不成,反被突厥镇压清洗。

唐太宗得知草原各部纷纷叛离的消息后,大喜过望,正好可以借此将它们拉到唐朝阵营。于是,唐太宗委派游击将军乔师望,作为特使,来到薛延陀部,册封夷男为“真珠毘伽可汗”,并赐以巨鼓、旌旗。最终,夷男接受了唐朝的册封,正式与突厥决裂。就这样,唐朝等于和草原诸部建立同盟关系,南北制衡,起兵反抗,压制突厥的生存空间。

这个时候,原本臣属于突厥的草原各部,纷纷叛离。颉利可汗因此焦头烂额,忙于镇压国内的部落叛乱,国力直线下降。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突厥内部的一次分裂,更加剧了突厥雪上加霜的状况。

原来,突厥的二号人物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决裂。作为突厥的二把手,突利可汗为什么也要叛离突厥呢?

突利可汗其人,本名阿史那什钵苾,是始毕可汗之子。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去世,由于什钵苾年幼,由其叔父俟利弗设,继承汗位,是为“处罗可汗”。两年后,武德四年(621年),处罗可汗去世,什钵苾的另一位叔父咄苾,又被拥立为可汗,是为“颉利可汗”,可以说,什钵苾两次与汗位失之交臂。

颉利可汗即位后,封什钵苾为小可汗,负责掌管突厥东部,管理契丹、靺鞨等部落,牙帐南接幽州,地位仅次于颉利可汗,号为“突利可汗”。那么,突利可汗身为突厥的二号人物,为什么会与突厥决裂呢?

自贞观二年(628年)起,突厥国内,接连爆发严重雪灾、部落反叛等事,令突厥国力大损。为了镇压部落叛乱,颉利可汗命突利率军讨伐。结果,突利可汗大败,其麾下大部纷纷归附唐朝。故而,颉利非常生气,下令将突利囚禁起来,并且当众鞭打羞辱。自此之后,突利可汗心怀怨怼,逐渐生出反叛之心。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突利可汗秘密遣使入唐,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可是,不知为何,消息意外走漏风声,颉利可汗大军围攻。没有办法,突利只好向唐朝求援。接到突利可汗的求援后,唐太宗当即派遣小股兵力北上,接应突利。后来,突利可汗入唐后,唐太宗对其礼遇甚重,赐之御膳,授其右卫大将军,封爵北平郡王,食邑七百户。

雪灾、部落叛乱、突利可汗归附唐朝,这一系列的打击,对于突厥而言,无疑是一个又一个的晴天霹雳。这个曾经纵横驰骋,控弦百万的草原霸主,一步步陷入了绝境之中。此时此刻,唐朝枕戈待旦,蓄势待发,大举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现在,只差一个合适的契机。终于,契机来了。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突厥进犯河西。负责镇守河西的两员唐将: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甘州刺史成仁重,各自领兵,形成掎角之势。两员大将,利用肃州、甘州的坚固城防,死战坚守,最终大破突厥骑兵,俘虏千余口。突厥此次进犯河西,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也让唐太宗找到了出击突厥的借口。

其实,早在突厥入侵河西之前,代州都督张公瑾曾经上了一道奏疏,向唐太宗陈述了六条可以出兵突厥的理由。张公瑾是李世民以前的心腹将领,参加过“玄武门之变”,算是从龙功臣。他的这道奏疏是这样写的:

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早,糇粮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资治通鉴》)

接到张公瑾的上疏,唐太宗如获至宝,看来时机已到,反击突厥,在此一举。于是,唐太宗以“颉利可汗既请和亲,复援梁师都”为由,出兵攻打突厥。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唐太宗下诏,兵分六路,进讨突厥。唐朝此次六路大军,几乎聚集了唐朝数一数二的开国名将,可谓是全明星阵容。

第一路:唐太宗任命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副将,统率中军,远袭定襄。

第二路:并州都督、英国公李世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由东路率领主力大军,直攻突厥腹地。

第三路: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率军由西路顺黄河而下,与李靖、李世勣所部,形成呼应之势。

第四路: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大将张宝相为副,自灵州向西北穿插挺进。

第五路: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率军镇守燕云地区,阻断突厥向东逃窜之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