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课
李晓诗给出了答案:“张巡和许远的决策也很简单,只有一点,那就是死守。宁死不退。”
“在之后的多次交锋中,张巡优秀的军事天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利用守城的优势,加上时不时的主动出击策略,还有多种变幻无常的兵法,把尹子琦的军队死死地限制住了,无论尹子琦想出什么攻城的招数,都会被张巡技高一筹的应对方式巧妙化解,甚至经常还要吃大亏——张巡曾使了计谋、带五百人冲入敌军大
营击杀五千多人然后安然无恙返回。"
“在此期间,尹子琦还被张巡手下的一名干将、南霁云射中,毁了一只眼。”
“睢阳久攻不下。”
听到这儿,许多观众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一时间,就连见惯了名将、唐朝也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嬴政也忍不住赞叹了一声。
以七千对十多万,就算是守城,想要安然固守也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是还给对方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大麻烦,而且听李晓诗的意思,这位张巡似乎还会主动出击。
抛开其他不谈,就说这份魄力,就绝对是个人物了。
良才、良将,赤诚之臣。
少见,值得珍惜和重用。
只是如果一直是这样,那这睢阳怕是也讨不到什么好。
想到这里,嬴政干脆专心看起天幕来。
虽然李晓诗之前说,这睢阳之战打了十个月,改变了安史之乱的局势——但,改变局势,可不一定非要是打了胜仗才能改变局势的,拖延时间也一样可以算是“改变局势”,不然怎么会有贻误战机的说法呢?
毕竟,七千人,要打十余万,他可不认为这七千人能在这种情况下打败对方。就算能守着不被破城,也一定会失败的。道理很简单,对方人多。
冲不进去,不能围么?
围死了,断了补给,还能怎么活?
除非有那么多的存粮。
十个月的存粮啊……按照唐朝的情况,听起来也不是不可能。
始皇陛下目光转移到被强行塞了一小碗“皮甲粥”、为了不暴露只能喝下,转头却在没人的时候抠着喉咙大吐特吐的贺兰进明身上。
这像有粮的样子么?
“尹子琦在与张巡的战斗交锋中屡战屡败,于是干脆决定不去想那么多兵法什么了,他选用了最基础的、最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他派人在睢阳城外挖了三道深深的壕沟,决定困死张巡。"
时空位面中,属于被围困中的睢阳城军民的那一个,许多人正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天幕。即便听到对方想要把他们困死,也没有人脸上再有什么大的情绪波动。
困吧,已经困了这么久了。天幕说了,十个月就会结束……快了。
/>长达数月的绝望早已让人麻木,但对于生和胜利的渴望都还让众人都没有放弃。天幕,这是他们在无尽被困的绝望中、唯一可以希冀的变数。这么多天来,他们能够从中看到未来、看到很多。
那是不是也能看到一丝生机?
他们不会再为磨难而感到崩溃,只专注地、认真地,想要从这堪称神迹的天幕中为自己找出活的可能。
“……这的确是最有效的方法。”李晓诗的声音有一些凝滞,"睢阳城中的吃的的确没有了,一点粮食都没了,不舍得杀的战马也杀的差不多了,连树皮、皮甲这些东西也都已经吃没了。城里能战斗的也都只剩下了六百人了。无奈,张巡只能派南霁云带人出城求救。”
在李晓诗说到这里时,许多百姓们还没意识到哪里不对,听到这儿,他们才突然反应过来——对啊,睢阳不是一个孤城啊。
“为啥不来人救?”
它周围不是有那么多没被打的城么?怎么都打了这么多个月了,还没援兵?别的不说,江淮地区的人怎么不来救??
不知道这是在替他们守大门吗?
这都能打十个月,十个月啊——有这时间,就算是在西域的援兵,也早都跑到了吧!
周围的人在干什么吃的??
彭城……临淮……
李世民袖子中的手微微攥起,他有个猜测……但是那个猜测对他来说太残忍了,他不想去想。
“南霁云冲出重围,先去了彭城,但是当时驻军彭城的人却不愿意发兵帮助,御使大夫许叔冀拒绝了南霁云的求援请求,有人说他是因为担心张巡立功、也有人说是因为当时朝政的党争,他当时给南霁云了一些布匹,气得南霁云破口大骂。"
这.…
破口大骂观看直播的百姓们能理解,但关于这许叔冀的操作,却是让他们又不懂了。
有什么是比人命、比城更重要的?
什么嫉妒,什么党争,能让这些人眼睁睁看着属于唐的城被叛军占下?这些官老爷眼里到底看的是什么?
"后来,南霁云又带三十人去了临淮求助,驻守临淮的,就是我们的……"李晓诗看向了屏幕旁边的窗口,看向了贺兰进明。
这动作太明显了,还不等她明说,大家
就已经猜到了。这幸运观众,就是在临淮的官儿吧?
那结局是啥样的?求来了吗?
李晓诗沉默了一下,把虚拟空间里本来就快的时间流速比例又调大了一点,直到看着时间轴对上了,才放回一开始的速度。
观众们瞪大眼,看着天幕上的一切。
贺兰进明依旧没能接受那种难以下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