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
◎。◎
朱权心很累,自认尚且是十五岁的孩子,还想任性几年而不是立刻开启兄友弟恭模式。
五哥不厚道,欲将父皇抛出的难题祸水东引,可自己从哪去找适合简化字体的人才?
朱权正想着寻借口推脱,却听避无可避的问话声响起。
朱元璋注意到朱橚把目光投向朱权,就把这种眼神暗示当做一种回答。朱权擅长文学,是能作为专业人才来答题。
于是,他没有继续为难老五,而是改问十七子。
“周王近年更喜研究植物,接触的农民比文士更多。十七,你更喜读诗书,还是你来讲讲谁更合适搞一搞字体简化?”
朱权:别问,问就是后悔年少轻狂,把喜好读书的名声传了出去。
父皇问得如此直接,自己无法避而不答。
具体要怎么回答却有大讲究。既要推荐有真本事的人,又要避免留下结党之嫌,更要不能得罪了下一任帝王。
俗话说“天子门生”,如今世人重视师承关系。
简化汉字之后,紧接着就是识字普及。谁是简化字体的负责人,不免成为简化汉字之师,也就注定被推出去代表了某个利益群体。此人选如何能不慎重。
朱权瞬间想到很多方面,但没有沉默太久就给出了回答。
“儿臣听闻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解缙才德兼备,私以为其可行简化汉字之事。”
“解缙……”
朱元璋听到此名,沉吟片刻。
他当然记得解缙,年仅二十就考中了进士,是才学方面颇有过人之处。
解缙在另一方面更有非常之能,极度敢于针砭时弊。
竟是敢以汉朝的七王之乱对比明朝的藩王制度,预言洪武帝若行此举恐为将来埋下祸患。1
不止于此,后来更是敢起草《论韩国公冤事状》。
韩国公即李善长,大明开国功勋之一。
朱元璋曾经赞李善长为开国第一功臣。
时迁事移,人总是会变的。昔日功臣,居功自傲。七十多岁的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但为扩建豪宅居然不经皇帝允许,私下向汤和借兵三百。
功勋武将私自调兵,实乃大忌。
李善长说是找人手修房子,从哪里找不行,居然把手伸入军队。哪怕你就觉得士兵用得顺手,为什么不向皇帝请示一句呢?
这种操作简直就是离谱他爹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