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四大恨
积弊不理,则矛盾渐生,财政困顿。
「不论地有与无,有包矿包税之苦;不论民愿与否,有派矿派税之苦。
指其屋面挟之曰:「彼有矿!」则家立破矣。
指其货面吓之曰:「彼漏税!」则橐立倾矣。
以无可稽查之数,用无所顾畏之人,行无天理无王法之事。
大略以十分为率,入于内帑者一,尅于中使者二,瓜分于参随者三,指骗于土棍者四。
而地方之供应,岁时之餽遗,驿递之骚扰,与夫不才官吏指以为市者,皆不与焉。」
张工从当年弹劾的奏疏中,专门挑出了这段。
杨春和桂勇都同意。
当年。
大周为了解决财政的困难,让太监们到地方充任矿监税使,派往全国各地。
此举。
那两年的确让大周的财政有了起色。
只是,起色的代价很大,就连关外的辽东都没有逃过,更何况国内。
金江镇在辽东,所以张工挑出来的这段话,肯定能获得金江镇辽民们的认可。
当年为何不可计数的辽民,对朝廷充满了仇恨和失望,背井离乡逃离到奴儿干司?
当事人是大太监高淮,但是高淮是谁派来的?凭什么这么大的权利?
背后的根子,不就是太上皇吗。
不只是辽民受其苦,就连军队也逃不过,发生了数次的叛变。
以辽东的土地之富庶,又有数百万的辽民。
没有老奴崛起的机会。
而催生老奴崛起的契机,根子还是朝廷。
老奴举兵的七大恨,出于政治上的原因。
而辽民的四大恨,则是发自内心对朝廷的恨意。
「这段话一定要收录起来。」
杨春兴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