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战争时期,什么都是“战略物资”,但美国还没有参战,所以出口“民用”的车辆、机器设备、服装和食品一类还是可以的,价格也非常低廉,差不多成本价,运输都由美国人包办了。也正是由于美国还没有参战。货船将不走大西洋航线(那会和德国海军撞上。),而是从太平洋运到苏联远东,再由苏联自己从铁路运输到欧洲部分。
美国人现在的办法受到的阻力会小些,不需要经过国会的授权,因为这是“商业贸易”(当然大宗的战略(性xìng)质出口要过会批准,但罗斯福放在那也不是摆设。)。但会增加苏联的陆地运输压力。美国人考虑地(挺tǐng)周到。连铁路设施将“租借”,按照苏联标准制造。
大体的方案已经定型。莫洛托夫交给林俊厚厚的一份草案——里面真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林俊不得不感叹美国工农业的发达。里面有很多东西是现在的苏联不可能做到的。
单单说食品援助,美国不仅仅将援助(租借)苏联大量面粉、食用油一类地食物。连美军地军用食品也在清单上:不过苏联士兵要吃到美国大兵的c、d、k口粮大:“战略物资”,罗斯福要打压下那些对苏联孤立的声音还要段时间。
说到红军地(日rì)常伙食。林俊这个“总后勤部长”实在有点无言以对——除了在马德里围城最困难时期,林俊在饮食上一直就是享受特供或是用自己高的出奇地工资津贴购买,就是34年在楚科奇那特供北极地区的特殊补给,几年来就没真正融入到苏联平常百姓地生活过。
前年开始的“囤粮工程”自己也没受太大影响,一是因为受伤,二是:一名高级军官怎么着生活条件也不会变成紧巴巴,加上武金斯卡娅也是“上级”军官,还是工资津贴出了名高的外科医生,又没有**十来个孩子要养活,怎么着也不用天天只啃黑面包喝蔬菜汤——其实林俊和老婆连养孩子的钱都省了:粮食是供给制(就像我们当年的票证配给制度,单说粮食,不同工种、不同年龄的小孩都有一个国家给的基本粮食供给数,职工中一般像驾驶员、搬运工一类的同志数额最高,坐办公室的最低,也不分领导不领导。打个比方,我们在1980年一般货车司粮票48斤,办公室会计只有32斤。),还有空军上将的爷爷和教授级+的(奶nǎi)(奶nǎi)在,两个小孩基本就不用夫妻俩((操cāo)cāo)心。
“两世”没吃过什么苦,前世飞行员那会的飞行灶就不用说了,加上自己本来就是莫斯科高层里出了名的美食家,对于吃只要有条件就会比较讲究,在莫洛托夫等人看来都有些过于偏好中国美食,太讲究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真正喜欢上苏联的传统食物。林俊不会说,但心里的一杆称很清楚:相比中国的饮食文化,俄罗斯食物都还处在“原始社会”。吃个几天黑面包加牛(奶nǎi)没问题,但要一年到头这样?林俊可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