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3
“呵呵,玉山,你我年纪相仿,原本就是应该无话不谈,再者你又何须如此客气,如今是正儿八经的知州了,怎么还是学生学生的,”李鸿章笑道,周馥是安徽建德(今安徽东至)人。早年因多次应试未中,遂投笔从戎,在淮军中做了一名文书。后又升任县丞、知县、如今是直隶知州留江苏补用,一直都在给李鸿章画赞军务,故李鸿章有此一说,“畅所欲言才是。”
“是大帅青目,朝廷恩典,属下是不敢忘的,”周馥说道,“最近京中有谣言,说是有削藩之事,大帅的意思是?”
“这江宁的总督早早就上了折子,说要裁撤湘军,这虽然是他的表白心迹之举,倒是把我们这些歪瓜裂枣放在火上烤啊,”李鸿章摇头叹息,“我虽然不怕,却也不得不随着上折子,说要裁撤淮军,,更听说有几个洋人,哼哼,看着本官在上海的兵实在碍眼,想着在上海耀武扬威,准备建一个他们自己搞的玩意,可笑!”小刀会起义被扑灭之后,外国使节、商人们自行聘用的警察等武装力量控制了上海的治安,上海道毫无能力,租界区的洋人正准备搞出地方特色的法庭监狱时候,一声巨响,伯爷李鸿章驾临上海,上海道巴不得有个个子高来顶着这片天,跪在李鸿章的营前跪了半个小时,苦苦哀求把上海的事务一股脑儿得交给了李鸿章,自己回到徐家汇的私宅里头杜门不出了,上海的外国人见到李鸿章手里的强兵这才暂时歇了在上海画国中之国的心思,可如今见着李鸿章盘桓不肯去,上海地面上说一不二,眼下虽然对着外国人甚是礼貌,可到底心里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偶尔见洋人犯了事,也总要抓起来,虽然是轻判,可这些洋大人的脸上也总是不光彩,久而久之,又加上李鸿章对着关税看的甚紧,不仅仅地面上看的紧,北洋水师靠着李鸿章供养,海面上也是水泼不进去了。于是,这些风言风语又出来了。
“洋人们倒是也不笨,拿了什么团练久居上海,惊扰商贾,不利通商的借口在上海散布谣言,”李鸿章对着洋人们的态度不以为意,“可惜啊,这些人,毕竟不知道中国的规则,要想着就在这上海,靠着几个流言就要把我敢走?那是不可能的事儿,宫里头的云,军机处的风,这上海才会下雨,就靠着赫德一个洋人,能对这中国的军事说上什么话?他要是说了,太后反而会觉得洋人其心可疑,本官的淮军还是稳固的很!”
“可如今这又有大会操的事儿……”
“杨树声带了兵过去,我实在是不放心,恰好太后准了让我入京,顺便去瞧瞧,虽然咱们淮军不比我那个老师家大业大,可也是我慢慢得凑起来的,不能让人糟蹋了去。”
四十二、同文馆事(七)
“再说了,削藩自然是从最大头开始削,”李鸿章笑道,眼中闪烁着光芒,“我这样的人自然不急,左季高也是不急,甚至为了借刀shā • rén,上了那个任凭朝廷处置的折子,有这样的高个子顶在前头,我又何须杞人忧天呢?”李鸿章站了起来,吩咐戈什哈准备马车,准备去新建立的吴淞军械厂瞧瞧,“太后也不是小气的人,就算拿了我的淮军去,自然也不会亏待了我。若是值得,我李鸿章自然会把淮军拱手奉上!”
。。。
车马辚辚,几辆油布青顶的大车从远处驶来,绕进了东堂子胡同,外头大街上是人山人海,可刚刚到了东堂子胡同,里头冷冷清清的,和外头的热闹天壤之别,马车上几个脸色黑黢黢,身穿粗布衣裳的青年掀开窗帘,好奇地望着外面的冷清景象,过了一会,马车队伍就到了一座小小的,用红砖叠成的大门,车上的十多名青年鱼贯而出,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和中土建筑截然不同的西洋式样建筑,大门大开,门上头写的是“同文馆”三个字,几个年长的人正在招呼大家卸行李,突然从同文馆内出来了一个穿着青袍的长须老翁,满脸欢笑地对着一行人招呼,“是广州同文馆来的学生吧?”
“是,不敢问阁下是?”广州同文馆的领队看着这个长须老翁体态雍容,虽然衣着简朴,却也不敢怠慢,连忙问道。
“呵呵,快快请进。”那个长须老翁也不回答,只是拉着几个学生邀请朝着同文馆里头去,慰劳备至,连连问,“广州是怎么过来的?可是乘船?还是陆行?行了几日?”众学生以为不过是同文馆内一个老师,随即也就坦然答话。老翁又带他们到馆舍各处一一参观。每到一处,老翁就告诉他们说:此斋舍也,此讲堂也,此饭厅也,几乎把所有地方都指示了个遍,态度十分热忱。参观完后,老翁又问:“吃午餐了吗?”学生们说:“还没有”。老翁喊来提调官,这时很快来了个红顶花翎者,恭恭敬敬的在旁听候命令,老翁吩咐那个提调官,“午饭可是备下了?”
“回文中堂的话,已经备下了,不过这时辰还没到呢,”提调官恭敬地说道。学生们这才知道,这老翁非同一般,此乃是当朝宰相文祥文中堂也。原先几个嬉笑不禁的学生也连忙肃容,
“哦,那就再等会吧,”这个长须老翁点点头,转过头对着学生们说道,“同文馆吃饭的时间都是定的,咱们就且等一会,横竖也是早的。”
“是,回文中堂的话,”那个提调官又说道,“小的从总理衙门哪里听到,说是估摸着今日议政王也要来同文馆。”
“哦?”文祥微微一怔,对着广州来的学生们说道,“诸位高才今日走运的很,咱们就找个地方坐一会,等着吧。”于是一群人找了个空的教室,一群苏拉连忙上了茶来,文祥和煦地和学生们一一交谈,亲切地询问学生们有没有困难,学生们一时间诚惶诚恐地回答,过了一会,那个提调官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中堂,中堂,快快迎接,圣驾到了!”
“什么!”文祥大吃一惊,连忙站了起来,“圣驾怎么会到了?议政王呢?”
“一块过来的。”
“去迎接吧。”文祥整整衣服,让学生呆在里头,自己出去迎接了,过了半响,外头响起了零碎的脚步声,一个穿着明黄色袍服的少年被一群人簇拥着进了教室,那个提调官早就在教室里头恭候着,等到皇帝进了教室,广州同文馆来的学生连忙跪拜,山呼万岁。同治皇帝手里拿着一把唐寅画的折扇,点点头笑道,“诸位请起,请坐吧。”
文祥不知道皇帝来的用意,只是拿眼看着恭亲王,恭亲王也身穿便服而来,见到皇帝对着摆了一室的桌椅十分地感兴趣,连忙让那个提调官前来说明,那个提调官虽然第一次面见圣驾,心中忐忑却是毫不露怯,细细得把上课的事宜说了,又说了同文馆的规矩,同文馆一共学习八年。
第一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第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第三年:讲各国地理,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第四年:数学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第五年:讲求格物(力学、水学、声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机械学、植物学),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第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第八年:天文测算,地理精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四十二、同文馆事(八)
同治皇帝点点头,赞许地对那个提调官说道,“你讲的透彻,很好。”那个提调官兴奋得满脸通红,同治皇帝大模大样得绕过讲台,坐在了中间排的第一桌,对着左右的学生笑道,“今日朕是来当学生来了,与诸位一起学习一番,今天学的是什么?”皇帝虽然突发奇想,让人措手不及,但是上有所命,下必从之,文祥和恭亲王分别坐在皇帝的两边,宝鋆、曹毓英等按次坐下,载澄、桂祥等皇帝的陪读也坐在了后头。提调官说道:“今个海关总署的赫德大人来了,皇上要不要请赫德大人过来讲授?”
“可!”皇帝点点头,边上广州来的学生战战兢兢地,大气也不敢出,皇帝身边的太监送上了纸笔,文祥见那些学生惊恐无比——这也难怪,一日之间,军机处的重臣、议政王、乃至皇帝都见到了,谁都担惊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