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好地主 > 分节阅读 436

分节阅读 436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襄阳虽有八百年的历史,但却也没有这么大。

“襄阳城周九里,东南西三个城门上有瓮城,城垣上有马面和看楼,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有延至江边的雁翅城。”

“才九里啊?”

一群小家伙都知道长安城有七十二里周长,一听襄阳城九里,立时觉得襄阳城也不过如此。

“你们可别小瞧了襄阳城,襄阳城虽不如长安城大,但却地势险要,依山背水。尤其是三面环水,背后倚山,易守难攻。城垣上有垛堞三千六百个,护城池宽达八十丈,号称铁打的襄阳城。”

“八十丈宽的护城池?”李承乾都惊呼出声,这宽度,也太宽了吧。

“所以说叫护城池而不叫护城河护城壕啊,其实应当叫护城湖更合适些。襄阳本就三面环水,加上这靠山的一面还有护城池,实际上襄阳城就如同一座大岛,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寻常手段,想要强攻襄阳城,没有十万兵马,根本不可能撼动。”

李虽也头次来襄阳城,可谁不知道当年郭靖和杨过在襄阳城带领武林群侠一起对抗蒙古大军,襄樊大战可是持续了十六年之久啊,一座襄阳城,让南宋朝廷多撑了十几年。

李以前最早知道襄阳,是在三国演义,然后是在射雕和神雕里面。再后来,读书时候,认真的去了解了襄阳城的历史,才知道,襄阳还被称为华夏第一城。知道曾经席卷天下的蒙古大军,却曾被阻十六年之久。

“襄阳城有这么厉害吗?那为什么朝廷不选襄阳为新都,却还要在邓州建汉京城呢?”太子问。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普通百姓都也有此问,只是没机会能向李提而已。

在南阳襄阳盆地里,真正的形胜之地,当然就是选襄阳,那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春秋战国时起就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重镇。

襄阳地处武当山、荆山、伏牛山和桐柏山的环绕之中,北部与南阳盆地相通,相部则隔汉水和攀城相望,山水相间的地理格局,和相对闭塞的区域环境让这里易守难攻。

有一句话说,湖广之形胜,究竟是在武昌还是襄阳或者是荆州,然后说以天下而言,重在襄阳。

襄阳在三国时期,更是魏蜀吴三国激烈争夺之地。南北朝时期,襄阳也始终是南朝对抗北族的战略据点。

后来的宋元之时,这里更是抗击金元南下的坚固阵地,是南宋的国门。

襄阳的重要性,尤其是体现在南北分裂的情况下,那就是核心要点,谁能争到,就就能占据全盘的主动。

不过襄阳的军事重要性一直没有变过,但选都城,并不是要选那种最坚固险要之处。

这就好比,关中最险的地方应当是潼关等四塞,中原最险要的地方也应当是虎牢关这些地方,但立都关中,选址都在关中的平原中心长安地带,立都中原,都城也是在洛阳地区。

都城不仅仅要考虑军事安全,还要考虑更多。

先一个就是得地方大,京城占地面积大,得能容纳数十万人。其二就是得交通方便,水6都得方便,还得四通八达,再次,就是周边得田地多灌溉便利,这样才能养的起京城的众多人口。

正是由于这些要求,襄阳这座军事要塞,才不适合做为都城。襄阳,更适合做汉京城的外围堡垒要塞。

襄阳处于南阳襄阳两个盆地中间,地方其实很狭窄,城池边上缺乏建造更大都城的潜力。远不如选在南阳盆地的中间邓州,那里平原更大,处于盆地中心,四周山河环绕保护。

做为都城,各方面条件都更适合,远胜襄阳。

襄阳城虽没被选为汉京地址,但却一直都是山南的中心。李的山南东道大都督衙门和山南东道宣抚使、观察使、转运使、盐铁使、屯田使衙门,也都设在襄阳城中。

太阳已经升的很高,秋老虎还是很厉害的。

虽是八月桂花飘香的季节,可中午的日头依然还挺毒,一大群官员站在襄阳码头等候着李阎王的到来。

以前就有人称李为阎王,只是这个称呼后人没有人再提起。

可这次李在商州杀了十三个人,于是他这个李阎王的外号,再次响亮了起来。

对于李的到来,襄阳上下,都有几分惴惴不安!

今天在医院呆了快一天,加上人又感冒还没好,码字的时候好困,不在状态,唯一能高兴点的是我父亲身体好多了,现在都已经能站住了,虽然只能站一会,还不能走,可已经非常不错了。看来有希望回家过年,心里轻松不少。我先去睡会,若一会能好点,就再码字。要不,就明天再码了,谢谢大家。

顺便说声,十二点后就是双倍月票了,有月票的帮忙投下8

第638章shā • rén有赏

北樊城,南襄阳。

两座城池一北一南扼守着汉江中游,两城的雁翅城直抵江边,隔江呼应。船队靠近襄阳码头,李超心情也越发的复杂。

历史上,襄樊两城失守三年后,蒙古大军就攻破了临安,谢太后和宋恭帝就成了蒙古人的阶下囚。又三年后,蒙古军在崖山一战中彻底灭亡南宋,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投海殉国。

再坚固的城池,也无法拯救腐朽的帝国。就如欧洲最坚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一样被土耳其人攻破,千年拜占庭灭亡一样。

“老师,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

太子承乾回答李超。

结果这个回答却只得到了李超的一个白眼,帝国存亡,固然不可能全靠坚险,但更不可能只靠一个德字。

德与险都得兼顾,缺一不行。

而儒家过份的强调在德不在险的论调,其实根本就是偏了。真要有德就行了,那还修什么武备?换一句话说,面对一个强盗,光靠嘴就能说的他弃恶从善吗?

儒者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听听就好,当皇帝的人如果真的信了,那才是无可救药了。当然,也不能一味迷信坚险,再坚不可摧的城池也会被攻破,再险的天堑都能跨越。

关中有四塞之险,可立都关中的王朝,照样灭亡。金陵有长江天险,可立都江南的朝廷一样短命。

只不过有了险,对于王朝存续肯定有极大的帮助。不然还修什么城池,养什么军队。德和险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长安。

整整两个月都没有下过雨了,李世民忧心如焚,嘴上都急起了大泡。御医请李世民安心休养,可李世民哪里能放的下。

“朕要祈雨!”

政事堂上,李世民看着那无数的旱情报告,无可奈何的说道。其实李世民很清楚,光靠祈求是祈不来雨的,可旱情如此严重,甚至不少地主出现蝗灾,天下百姓都在说这是上天的惩罚警告,李世民也需要做个姿态来安慰天下百姓民心。

“朕还要下罪已诏!”

李世民眼睛通红,这话他十分不想说,可现在情形不说也不行了。

“陛下,天下大旱,久雨不至,那是人臣之失职,臣身为宰相,请求辞职!”

皇帝都说出下罪已诏这话了,尚书左仆射萧瑀也坐不住了,如果真有苍天示警惩罚,那也应当是先由宰相来担责,没有一来就让皇帝担责的。

“臣失臣,请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