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补明:明朝的特色——八股文(下)
当然,这并不是说某个说法才是对的,留下清华简和竹书纪年的原因也和这个可以说是一般无二的。
因为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听从前人的安排,我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
那就是需要明白自己的路是什么,没有一位先生是想要教出来一个小版的自己,教书育人并不是复制粘贴。
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思想,在关键时刻不让学生走偏是一个先生要做的事情。
那么同样在仕途之上不让奸佞之辈进入,遏制不法之人占据朝堂,这是一个科举应该有的责任。
而王安石保证了这种责任,也没有封锁这里面的道路。
只不过公平,这当然并不算公平。
这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的漏洞可以让人钻,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十全十美的。
一个制度在不断的完善这个过程,也是他慢慢走向灭亡的过程,因为当有一天你发现这个模式已经没有可以改动的地方了。
那么这个模式,这个制度也就说明它走到了极致,等待他的只能是消亡。
古人也并非都是蠢货,我们看到的问题,当然他们也都看得到。
在康熙乾隆年间,那个时候的朝廷就先后提出来了这个问题,八股文着实空疏无用,实则于政事无涉。
在康熙年间更是一度将这个东西废掉,不许科举再利用八股文的考试方式。
但是在那个时代,取消了八股文他就需要找到一种代替的东西,或者说需要将八股文出现之时的原因再次拿上来,走另外一条可以代替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