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来到柏林的叶挺,开始显得有点无所事事,悲观彷徨情绪严重支配着他的行动。虽然过去与他相当熟悉的国民党左派人物宋庆龄、邓演达等良师益友也像流亡者一样身居柏林,他却不去相见,而是把自己关在屋里,闭门读书。他苦读德文版书籍的目的很明确,因为他从黄埔陆军小学到保定军官学校都是选修的是德文,以后虽然战事频频,读书时间少了,但他身边一直不离德文版书籍,所以想博览德文图书,可以翻译出版,说不定成为一个翻译家。
但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如果热衷于一种追求和具备了一种奋斗的目标,是很难再改弦更张的。即使一时遇到巨大挫折或者说是失败,但是随着时间的平复和痛定思痛的慰藉,自觉和不自觉地又回到原来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轨迹上来。
叶挺就是如此。他在阅读德文书籍时,开始是“博览”,可是没有多久案头就只剩下德国大百科的军事卷和与他在保定军校学习的专科有关的军事工程学和军事化学等书籍。
居然有一天,叶挺的一个同乡闲来无事去看望他,还没进屋就发现从门缝往外冒烟,而且发出刺鼻子的硝烟味儿,以为叶挺住的房间起火了,大声喊叫着着叶挺的名字,飞身往屋子里冲,结果闯进屋里一看,见叶挺正满面汗水地自研自制地进行**和**的爆破试验。
“你这个家伙,都成黑脸包公了。”叶挺的同乡见他脸上被汗水冲的一道黑一道白,又明了了他在干什么,从衣袋里掏出手絹递给他,又说,“我就知道你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柏林,心里还惦记着国内的政治局势,准备有一天回国重新带兵打仗。”
叶挺表示默认地微微一笑:“坐,等我洗把手,给你沏茶。”
“不用了,我想听听你是怎么转变想法的。”叶挺的这位同乡是个好刨根问底的人,尤其是对叶挺的事情分外上心。因为他内心里就佩服叶挺,并且以有叶挺这样一个北伐名将的同乡而倍加自豪。
叶挺对这位同乡从不隔心。一方面是因为他在柏林一家华人开的饭店当厨师,没有政治上的成见,对自己成不了事也坏不了事;另一方面他正直纯朴,热心助人,所以喜欢给他唠点体己的话。叶挺告诉他,通过这阵子读书,结合自己在国内的遭遇,举一反三地思考了不少问题。他曾多次漫步柏林街头,想像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策动无产阶级革命并在工人集合的场所发表演讲,体味革命的艰难与革命导师锲而不舍的风范。他还多次停立在1918年11月革命指挥部的旧址前,回想当初卡尔·李卜克内西一身豪气地站立在皇宫的阳台上,以摧枯拉朽的气概宣告“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的威武场面。然而就是这次革命,也因遭到本国强大而凶恶的fǎn • dòng势力和外国军队的助纣为虐而惨遭失败,同时李卜克内西以及许许多多发动这次革命的领导人和英勇的战士或壮烈牺牲或被杀害。发生在面前旧址上的那场革命,与广州起义是何等的相似,策动和指挥革命的领导人的结局比广州起义的领导者过之而无不及!
“这么说,你心里豁亮了?”叶挺的同乡脸上笑成一朵花,高兴地问。
“豁亮多了。”
“听说国内有个叫毛**的在井冈山建立了一块根据地,还有一个在德国留过学叫朱德的带着一队人马到井冈山与毛**的队伍会了师,还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派重兵想消灭他们,都遭到了失败,不知是真是假。”这位同乡以探寻的口气边说边注视着叶挺。
“你说的情况是千真万确!”叶挺一锤定音地回答了这位同乡的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