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东荆(二更)
东城门外不远,是水泥板搭建的简易棚户区,薛瑜看着仿佛鸣水工坊外围放大版的连绵棚户,差点都要找不到龙江在哪。
说笑的,龙江作为天然屏障区,足够走船的宽度还不至于看不到。
越过看似风平浪静的水面,对岸也是棚户区,来自齐国的蚕食在黎国土地上打下了烙印,薛瑜看到河边开垦出的熟悉的苜蓿田,没被收割干净的小紫花在风中招展,已然是要长期存在下去的架势。
河边种苜蓿,根据鸣水农学交流会上的经验,完全是浪费地形、暴殄天物了。但对面是黎国土地,能为牲畜补足口粮的苜蓿,能够频繁收割,被破坏、偷盗了也不至于太心疼,总体来说,比垦荒种麦好些。
看得出来,薛猛在东荆城做过的努力不少。
真站在边境堡垒前方,其实对国境线的感觉并不强烈,任谁也很难去想,地图上凌厉明确的一条线痕,在现实世界里会住满远来的流民,或是被哨卡卡住暂时不许入城的行商。入眼全是热闹的人间烟火,不到两边陈兵压境的时候,锋芒都显得温吞。
薛瑜往苜蓿田后方看去。
远处有略微起伏的山脉,更多的是遮住视线的平原森林,龙江蜿蜒向前,看不出曾吞没耕田土地的模样。
薛瑜:“除了下面的人,应当还有流民吧?”
“这部分是最晚到的一批,按殿下之前的考虑,让他们先在外面垦垦荒,适应一下,就能送去给殿下用。”
薛猛的话让薛瑜一怔,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多了个爱用流民干活的癖好,但考虑到有两批人已经先被丢了过来,大约是被他们抓了壮丁,也没多解释。
“将军为东荆呕心沥血,晚辈佩服不已。”薛瑜说了句场面话,薛猛一乐,要拍薛瑜肩膀,手落到一半停了下来,客客气气引薛瑜去将军府吃饭接风洗尘。
没被允许上城墙的官员们,在城墙下等了好一会了,要不是有江乐山闲谈说话,心里打的鼓声都能震聋薛瑜的耳朵。
襄王不必与他们太客气,但王府长史表露出的态度也可以理解为襄王的态度,平易近人和如沐春风两个词被迅速安在了江乐山身上,再想想之前打听到的江乐山升迁过程,羡慕又嫉妒,酸溜溜地再加上一句年少有为,运气好限定版本。
薛瑜不是习惯场面活动的性格,薛猛就更不是了,接风洗尘也就认了认人,由地方官员各自介绍了一下自己下辖的县内情况,一起吃了顿便饭。
薛瑜填饱了肚子,认清了脸,面对她对谁都是一副难以捉摸的微笑点头的表情,对哪一处的态度都不明显的状态,想揣摩上级心思的官员心中只想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