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东荆(二更)
漂亮话谁都会说,薛瑜与薛猛正经又客气地见礼,不知道的,怎么也不会猜到两人已经私下见过一面。
马车与官员们走在后面,江乐山以襄王长史的身份出现,接过了进一步了解本地官员、与他们打成一片方便开展工作的任务。前方铁塔似的汉子与白马上的少年王侯,在剪影里形成了一刚一柔的印象,虽然交流都在同僚范围内,但释放出的好意与走近的趋势,也让人不得不提高了警惕。
越过面对腹地只修了箭楼的一段城墙,能远远瞥见对面城墙上支起的大旗,齐字黑虎旗作为薛猛与齐国的标志,牢牢钉在这里,随着风声烈烈张扬。
薛瑜收回视线,在城门洞上的“东荆”二字上停了停。
东荆的城门很宽,甚至比京城还要宽些。技术好的马夫能双车并列驶入城中,在宽阔的道路上一路行入城中,而在战时,这条宽敞的大路也足够一架架运输器械的大车飞快地运往需要供血的地方。
东荆城与其说是一座城,更像是一座堡垒。军屯的兵卒和家眷生活其中,成为齐国东北方的支柱,这不是一座适合人生活的城,更偏向威严武力,所有的设计都以更快速行军支援以及拆除备用为前提。用来给远道而来的客人补给和落脚的客店集市挤在城中,位置有点可怜,今日迎接襄王入荆,路上行走着的百姓不多,大部分被清道拦在一边。
薛猛略落后薛瑜半个马头,两人一起进入城中,前方是列队清道的兵卒,长戟寒光凛凛。薛瑜对街边来旁观的、或是走在路上意外被叫停的路人轻轻颔首,捕捉到部分人身上的担子或是背篓,不着痕迹地加快了速度。
被拦下的除了看热闹的路人,大部分还是在为生计忙碌的周边百姓,打柴捞鱼行脚挑担,这是属于东荆的烟火气,多耽误一会,或许就要少赚些铜板了。
噙着笑的襄王心里在想什么,无人知晓,看着她一马当先走过长街,顺着她离开的方向,有人久久回头望去,半晌压出胸腔里一声感叹。
“这就是襄王殿下啊。”
守卫东荆边境线的薛猛是熟悉的面孔,他的暴躁与武勇时常成为人们的谈资,擦亮盔甲后,高头大马背上的猛将仿佛身带杀气,气势汹汹。身后的颜色灿烂的仪仗与马车也是边境难得一见的排场,更别说后面跟随着借官服撑着气势的官员们,都是东荆少见的震撼耀眼。
但他们谁的光芒都越不过薛瑜,走在最前面看上去温和可亲,仿佛只是翩翩郎君,却将所有人都变成了她的背景。
这一刻,只需要一眼,没有人会怀疑走在前面的人的身份。
跟着薛瑜来到东荆的两千多人,一半带着行李在城外扎营,襄王王府在郡中更靠近腹地的山上,据说是改建的前朝行宫,薛瑜对直接去享受没什么兴趣,先被薛猛引着上了一趟城墙。
虽然都是土墙,但东荆城毕竟是边城,看着比鸣水要好得多,箭楼垛口无一不少,外侧城墙重修时用的水泥在阳光下与其他地方格格不入,竟有了几分水泥钢铁森林的森严感。
将军府就建在东城门下几步,薛猛好战的本性在这个设计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站在城墙往回望,将军府平平无奇,只有演武场的位置空出了一片,因此看着整体比其他屋舍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