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晋江文学城首发
不少考生在正午过后便已写完交卷,被带去了隔壁殿中歇息,等着传唤。拖到强制收卷的考生并不多,朱珏并未花太多时间便看完了所有考生的答卷。
他毕竟是个帝王,该有的挑剔一点不少。这里头若是有卷面不整、字迹不美观、作答格式不标准的答卷会直接被他放置在一边。开头若是不佳,他亦是扫一眼便放下,能够被他读到最后的文章少之又少。
李轲的答卷便是这极少数的几份之一。
他的馆阁体端正方圆,指不出丝毫错处;殿试对答的格式工整,并无僭越之处;更遑论他对答策论时的引经据典、沈博绝丽,引人入胜,不知不觉竟已阅完全文。
“妙极。”朱珏赞道。
他抽出十份答卷,吩咐近侍将这几位考生带来正殿,细细询问几人文章中的对策。至于其余人可直接离去。
最先被问的是魏瑄。他能当上会元,除去他那个身为礼部侍郎的爹,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正所谓“文无第一”,文章之间本就难论高下,尤其是本就不同风格的两篇文章。
可朱珏却面色淡淡,听了魏瑄的作答,只是颔首点了几句,便草草结束,开始了下一轮的问答。
下一位便是李轲。
看着尚未及冠的少年人,朱珏心中明晰,这李轲双亲不在,毫无世家关系,亦无亲密挚友,与这盘根错节的朝堂官员更是并无联系——是他想要肃清朝堂最好的人选。
他神情较之刚才宽容许多,竟是先说起往事:“朕闻君两年前曾于江南治水,上呈治水疏亦是救江南与一时。真是英雄出少年,难怪写得出锦绣文章。”
“圣上谬赞。”李轲拱手躬身,回答道。
朱珏又就着李轲的策论问了几句:“依卿所言,‘择吏也,去冗也,辟土也,薄征也,通利也,禁奢也’,当如何做?”
李轲对答道:“陛下,依臣之见:吏良而俗阜,冗去而蠹除,土辟而地广,征薄而惠宽,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六政立而王制备矣。”
“善哉。”朱珏大笑一声,“‘举天下功业,惟吾所建者,岂止于富民生、足衣食而已哉’,卿此言甚妙!”
他对李轲的赏识之情溢于言表,一旁立着的魏瑄脸色已是十分难看,隐隐有了不好的预感。
这题目他其实提早便知晓。圣上虽是在数题之中亲自择出一题来,但每一道题他都提前备好精心修改过的策论,今日可以说是稳操胜券。但此时圣上对李轲的态度与他所料相去甚远,这么几句交谈之间,他依稀感到状元已被决定下来。
这令他暗自焦急,却又无计可施。
朱珏并未在同一个人处停留过久,粗略交谈完,便叫了下一个人的名字,开始问话。
李轲自觉微退一步,安静站在人群之中,宠辱不惊的模样令朱珏又注意了几眼。
夜色微沉,皇宫四处早已燃起了灯笼,正殿中落针可闻,除去偶然响起的问答声,一丝杂音也无。
朱珏已将他这十位考生问完,这会负着手,吩咐近侍研墨,提笔于金黄布帛之上书写。
这种时候,所写之物自然是“三鼎甲”的名姓,即状元、榜眼、探花,至多再写上前十名。统共三百多人,除去最重要的前三名,朱珏也没有心思去亲自排出个一甲进士、二甲进士、同进士来,只将这些善后的事儿交给手下臣子们,待做好之后自己再过目。
一时之间,所有人皆紧闭着嘴。考生们要么低头,要么微微抬眼看向正提笔落字的帝王,猜测这之上是否会有自己的名字。
殿中的气氛变得凝滞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
考题“夫民之所安者,所欲者,必首之以衣与食……今也,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不知何道可以致雨旸时若?灾害不生,百姓足食足衣,力乎农而务乎职,顺乎道而归乎化?”、
朱珏所说的“子诸士,明于理,识夫时,当直陈所见所知,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勿惮勿隐。”、
文中的“均田也,择吏也,去冗也,省费也;辟土也,薄征也,通利也,禁奢也”、“田均而业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蠹除,费省而用裕,土辟而地广,征薄而惠宽,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八政立而王制备矣。”、“举天下功业,惟吾所建者,岂止于富民生、足衣食而已哉。”皆出自明嘉靖十一年(壬辰年三月乙丑日举行的壬辰科殿试与当时状元林大钦的答卷。
(微有删改,这些引用的字数都是送的哈~)
-
这章可能有点点无聊因为是李轲视角,下章就完结啦!我努力写写尽量明天早点发出来!
-
太感谢宝贝们对我的支持了呜呜呜这本书谢谢有你们!
明天我列个感谢名单出来啵啵宝贝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