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章 实事求是
事例局限于本朝,止于孝灵,不涉及少帝与今上。
理由也很简单:董卓废立是意外,是武夫乱政的结果,不能作为常例。
虽然这个理由很牵强,却没有人反对,都接受了这个原则。
大家都清楚,要想讨论个结果出来,甚至解决问题,就不能不有所取舍。
在这个基础上,杨彪又明确了两点:一是以史为鉴,二是实事求是。
以史为鉴的意思,就是着眼于实践,不局限于应然,以免过于空泛、理想化。
简而言之,就是史重于经,要务实,不要空谈。
实事求是的意思,就是解放思想,不要有太多的顾忌,争取把事情说透,得失都摆在明处。
比如孝灵朝的历史,是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的,最适合用作分析的例子。如果处处顾忌,那就没法讨论了,等于放弃了一个最有可能说清楚的事例。
对于这一点,杨彪事先请示了刘协,得到了刘协的支持。
他一直在筹备孝灵帝纪的编撰事宜,积累了不少史实,正想听听大臣们的评价。
身为人子,就礼法而言,他本有避讳的义务,但……他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孝灵皇帝的儿子,也就没什么心理障碍,自然可以坦荡一些。
他甚至说,如果有必要,最近十多年的事也可以讨论,不必设限。
杨彪婉拒了。
天子可以大度,大臣不能不保持必要的尊敬。
前提和原则确定之后,讨论随即展开。三公及各府的掾吏先内部讨论,来上计的郡守和计吏们也参与发言,一时间热闹非凡。
很快,一批年富力壮,既有学识,又有施政实践的官员便成为意见领袖。
陈宫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