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14
也让更多的生徒,感到了一丝希望。
年纪小的人,开始考虑入三学之中求学。
毕竟,入三学只需经过考试,不需要任何地手续。
长安承明殿中,石韬笑呵呵的说:“此次春闺,虽然只有一千六百人通过了科考,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为我们吸引了大批来自关东的生徒。
按照曾次大人《三学纪要》中所说,第一次科举。
未必会有太大的成果,但是却能够是我们三学国子的质量和数量。
获得极大提高。”
董端坐主位之上,却没有说话。
曾次,就是黄劭。
这个当年在黄巾之乱时跟随自己的老臣子,已经故去了多年。
他没有大本事。
但是却能静下心来。
琢磨出《三学纪要》这样的恢宏巨著。
一辈子也没有流传什么诗词典章,但是对后世的影响,怕是谁也无法比拟。
如今,春闺结束,董更加怀念黄劭了。
陈宫顾雍,还有刚调入承明殿的马峤梁习,在听了石韬的话之后,也陷入沉思之中。
林雷
许久,顾雍一声叹息。
“未曾想,黄劭声名不显,一介寒士出身,却能谋划出《三学纪要》这样地经典。
有了他这一部书,却是让我们今后的取士。
少走了很多地弯路……我不如曾次啊。”
顾雍那是什么人?
正经的世家子出身。
在董的部曲当中,少有人能够比拟。
今日说出这一番话。
也算是一种认可。
其实,在科举法令颁布之前,不论是顾雍还是陈宫,总归是有一点不太服气。
因为,科举法令颁布后,董竟在长安太学院和国子监中设立了一座雕像,赫然正是黄劭的雕像。
陈宫捻着胡须,看着从各地送上来地名单,轻轻点头。
“曾次大才,实非我等可以比拟。
春闺科考虽然只选出一千六百人,对目前地情况并无益处。
但是,他让各地府衙中的小吏增加了两千余人,不但解决了乡里小吏的空缺,还为我们扩展了近万人的生员。
待来年春闺再次开启的时候,只怕这天下生徒,当不远万里而来投奔。”
乡里小吏,全部以落榜的年迈生徒和乡学国子担当……
董沉吟许久,突然道:“黄荣如今学业如何了?”
黄荣,就是黄劭的独生子。
如今刚考入了长安郡学,年十八岁。
不过讲论资质,黄荣并不算太好。
考入郡学的时候,成绩也相当的普通。
不过,这小子有一股子钻劲儿,让人不得不佩服。
在这一点上,黄荣和他过世地父亲,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