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04
慈地兵马,也不简单。
薰俷起身,端着一杯水酒,走到了义跟前。
“老,此次定关中,你当为首功。
俷不说什么矫情的话语,咱们一起满饮此杯。”
>.
在大战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哭过了一次,并且发誓,不会再流眼泪。
薰俷一饮而尽,而后又满上了一杯酒,轻声道:“这杯酒,我代西汉王,祭奠阵亡将士之英灵。”
说完,洒在了地上。
>
薰俷用力地抱住了义,“老,我保证,会让你再建起一支背嵬军。
不止是八百人的背嵬军,而是三千人的背嵬军……各军勇健,任你挑选,给我把背嵬军重新拉起来。
老子将来还要我的背嵬士大旗飘扬关东,你可不要让我失望了。”
“义……定不辱命。”
>.
薰俷见稳定住了义地情绪,心里面多多少少,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没错,自己虽占据了关中,可是实际上,自己的实力绝不像别人想像的那么强大。
四面出击,实际上已经耗空了所有地力量……
恩,长安之战,是时候结束了!
想到这里,董俷回到了座位上,轻声道:“巴蜀刘焉,不足为虑。
苏固新降,且命他继续镇守武都,不过武都地兵事,却要换个人来打理,苏固可不是很牢靠!”
说完,他对黄忠道:“我欲命文聘为武都将军,老哥哥是否能割爱?”
黄忠笑道:“这是好事,我自然同意。”
薰俷看着文聘,“仲业兄,咱们也是老相识了,废话我不再多说,只想说关中西南路,就托付给仲业兄你了……我估计至多一年,会将苏固撤回,由你担当太守。”
“末将……不胜惶恐!”
托付,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使用地词句。
文聘没有表示什么忠心,可是从他的态度上来看,董俷知道,西南路从此无忧。
“老,刚说到让你重组背嵬军,可是当务之急,却是守住函谷关。
我会命人在(mian)池屯军,新安至函谷关,我关中东南..请老你多多地费心。”
“卑下誓死效命!”
薰俷想了想,“过两天,卢师的灵柩就要送来,我已经命令公明回转朔方,则北路无碍。
此次行动,唯有那最后一步未能实施……卢公走了,但弹汗山之战,我势必要将其进行到底。
不过,选锋以不适合继续留在受降城,我已令其开赴关中……贺齐将接手受降城,十八万乞活军将会持续对鲜卑施压,至时机成熟,我将亲自主持弹汗山会战……诸公要妥善准备,务必在十日之内,夺取长安。”
所有人同时起身,洪声应命。
薰俷正要谈及其他的事情,门外有武安国进来禀报,“启禀主公,赵云张辽田豫三位将军的兵马已经抵达武功县外三十里处……按照主公吩咐,特来向您禀报。”
心里陡然感到了一阵激动!
薰俷呼的长身而起,满面笑容道:“传我将令,巨魔士出城十里,随我一同迎接。”
第三四八章一场风花雪月事
第三四九章南荣?
第三五0章三学纪要
案上,摆放着一摞用线装订起来的书卷。
经过特殊方法鞣质而成的牛皮封面上,写着四个苍劲古拙的小篆字:三学纪要。
薰俷没有去看书,而是呆呆的看着眼前的童子。
那童子,董俷却是认得的,正是那黄劭的独生子,黄融。
此刻的黄融,披麻戴孝。
身边站着一个五大三粗的人,是黄劭在池时买来的奴隶,也是黄家唯一的一个下人。
至少在搬去汉安城之前,他是唯一的下人。
薰俷只知道这个人叫老,黄劭很信任他。
和黄融是一样的打扮,披麻戴孝,面带悲戚之色,静静的跪在黄融的身后不说话。
薰俷感觉,心在抽搐。
“融儿,你,你怎地这个打扮?”
黄融泣声道:“爹爹,爹爹在我们十天前,去世了!”
“什么?”
薰俷的脑袋嗡的一声,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黄劭走了?为什么没有人通知我?为什么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你爹爹……”
“自入冬以来,爹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连天的咯血。
母亲说,要请华先生照看,但是爹爹说,他自己的情况,自己知道。
几乎每天在榻上,就是撰写这部三学纪要。
说这是关系到天下间寒门子弟的未来,更是关系到叔父您未来的大业。”
黄融年纪小,对董俷的称呼,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月初的时候。
爹爹说想要回老家。
又不愿意惊动其他人,只带着我和母亲,还有老上了路。
可是到汉阳时,爹爹就……走之前要我带着这部书,交给叔父。”
那带着童稚气地声音,每一个字就好像钢针一样地插在了董俷的心口上,久久没有言语。
黄劭。
还是走了!
去年生病的时候,董俷把黄劭带到了汉安城,同时命人前往武陵山。
寻找张机。
只是张机在数年前。
完成了《伤寒论》之后,就一个人飘然的离开了。
他去了何处?
无人知晓,除了留下伤寒论和脉经两部著作。
请人将来转交给董俷之外,就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据当地人说,张先生似乎是去了南蛮,而后就失去了消息。
自关中大战拉开序幕之后,董俷就一直忙于公务。
可没想到。
眼看着好日子就要来了,黄劭却走了……而且是走的那么无声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