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35
出蔡邕的面容。
“元叹,你观此子如何?”
顾雍想了想,“阿丑兄弟虽相貌丑陋,但性格豪爽,更兼有亲和之气,颇有风范。
若他是老师膝下,或江东世族之后,学生定会追随。
可是……阿丑兄弟最大的问题是在于,他并无甚追求。
学生虽对他颇为赞赏,但还不足以将身家托付。”
蔡邕一笑,“也许是他没有野心,也许是还不到时候……罢了,个人有个人的缘法,既然元叹如此想,想必已经有了决断。
此事不必再提,元叹回家后,可有什么计划?”
“学生希望能有些历练,从最基础的做起,把老师这些年教给学生的东西融会贯通。”
“元叹有此打算也好,雏鹰终归要长大搏击长空,如今正是好时机。”
蔡邕说完,把车帘放下。
师徒两人不再交谈,车队在官道上飞快行驶,愈行愈远。
***
圉,在古时有放牧之地的意思。
位于睢水下游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水草丰茂。
许多年前,这里曾经是中原最好的牧场。
但随着农耕之术的进步,人们依水筑城,渐渐的就放弃了游牧,变成今日的圉城。
蔡家是圉城的大家族,世代书香,声名彰显。
而如今,蔡家数百年来最结出的名士蔡邕回来了,自然也收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不仅仅是官绅,还有许多当地的士子名流都在圉城外迎接。
蔡邕早年是出名的傲气,但经历了这多年的宦海沉浮之后,也明白了与人相处之道。
早早的就走下车仗,和前来迎接他的人们把臂相谈。
这一相谈,自然又是一番风花雪月事,车仗驶入了蔡家整整三日,竟然都没有时间整理车仗上的书简。
更不用说招呼董俷等人,整日里被无数应酬缠的焦头烂额。
董俷倒也不着急。
蔡邕早年丧妻,只有一个女儿。
而去年女儿出嫁后,家里也就没有什么人了。
除了那些家仆奴婢之外,诺大的宅院中,倒是董俷的地位颇为超然。
而蔡邕也很率性,在回家的第一天就对家中的奴仆说明:我不在时,有事可以向董家贤侄禀报。
俨然成了蔡家的主人,让董俷哭笑不得。
董俷没有虽蔡邕去出席各种应酬。
那些之乎者也,吟诗作赋北窗里的快乐他更无法理解。
蔡邕有时还会奏上一曲,但对于董俷而言,那铮铮之音,无异于对牛弹琴。
所以去了一次之后,他就坚决不再去了。
当然,董俷的行为在众多名士眼中,无疑是粗鄙不堪。
再加上他相貌丑恶,更令人有一种扫兴的感觉。
董俷不去,他们也都高兴,拉着蔡邕更是不肯放他回家。
闲来无事,董俷除了练武之外,就是帮助蔡邕整理车仗上的那些书简。
满满腾腾的足有数百斤重的书简,要想整理下来,的确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
至少对于董俷而言,绝对是无比的艰巨。
而这个时候,黄劭的作用也就显现出来。
他对整理书简的工作颇有条理,家奴不识字没关系,他也会安排的很得当。
董俷倒也非常乐得清闲,他知道自己过去也是添乱,索性在一旁观察黄劭的表现。
一天、两天……
董俷和黄劭并没有什么交谈,却发现此人的才能长于治理。
再繁琐的事情,他都能想出最简单的应对之策。
若是放在地方上,想必也是一个能吏。
没错,就是能吏。
相对而言,黄劭的谋划和布局,就要差一些。
对黄劭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董俷还是很开心。
有时候更主动和黄劭说话,让这个出身落魄低下的寒门士子顿时生出的感激之心。
到了第三天,书简大都整理完毕。
黄劭趁此机会,从蔡邕的藏书中翻出了一部五经之一《尚书》,津津有味的起来。
而董俷呢,在练武之后,则会抱着一卷司马迁的《史记》吃力啃。
第四天的时候,顾雍告辞离去。
董俷代蔡邕送顾雍出了圉城,临别更是依依不舍。
此时的顾雍,声名并不彰显,甚至有年少轻狂的味道。
见董俷如此重情意,他也非常的感动。
若非身后有家族困扰,倒也真的想要留下来,为董俷出谋划策一番。
“阿丑兄弟,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雍有一言,愿送于贤弟。
伯父位高,却又出身粗鄙。
为六郡良家子,却不得士大夫所看重。
更兼主掌河东与司隶……迟早必为他人所嫉妒。
贤弟,你董氏一门想要出人头地,任重而道远。”
董俷点点头。
回想评书中的董家,也确实如此。
董卓一生起起伏伏,可以说是经历忐忑。
在评书出场时,就被黄巾所败,险些丢了官。
后来虽然带兵入京,却成了千夫所指。
一个家族的崛起,果然坚信。
“元叹兄长,可有化解之策?”
顾雍说:“兄虽不才,愿为贤弟谋之。
贤弟在西凉颇有勇武之名,而董氏在雍凉两地,也算是大家。
若有危险时,可以暂避雍凉,静待时机……若雍凉不可留,则可西出武威,图谋西域。
总之,我与贤弟之策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忍’字。”
董俷思忖很久,自言自语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顾雍闻听不由得一怔,惊奇的凝视董俷半晌,突然笑道:“贤弟这句话,大善!”
大善?
董俷心里暗自苦笑。
忍,忍,忍……
却哪里是那么容易?他老子董卓的性情之中,又岂能用‘忍’字来化解?不过顾雍之言,倒也的确是颇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