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大国是什么概念】
“请畅所欲言。”赵瀚道。
弥尔顿:“教育的起点,是习语言文字。习语言,不仅是会话,更要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否则的话,就算掌握了全世界的语言,也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智力出发,不能强迫孩子背诵书写文章、诗歌和演词,这些在儿童拥有足够的判断、阅读、观察积累之后才合适。教授各门类科时,需要先培养孩子的习兴趣,应该从最简单的科开始。英国的教育,一上来就传授逻辑和形而上,这是严重破坏儿童习兴趣的行为。”
“阁下得很有道理。”赵瀚这次没敷衍,而是真心赞同。
弥尔顿继续:“我认为,校活动应该有三部分,即习、锻炼和饮食。中国的校教育办得很好,唯一的遗憾是,取消了集体午餐,生可以回家吃饭。校集体午餐,可以增进生之间的情感,也可以培养他们节约食物的美德。”
赵瀚问道:“英国的首都有多少校,又有多少生?”
弥尔顿有些尴尬:“伦敦的校虽然不多,但数量一直都在增加,平民比一百年前有更多的机会读书。”
英国最开始全是教会校,教会垄断了教育权力。欧洲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一些富人开始捐款办。如今又出现了集资办,就是某个街区的居民,每家出多少钱建校。
至于英国政府,没有一毛钱教育经费,顶多国王私人出钱办。
英国的初级教育分两种,一种是英语校,教平民子弟读写和算账。一种是贵族语法校,还会教拉丁文、音乐等课程。至于历史什么的,那得进入大之后才能习。
目前,剑桥等顶级大的生来源,33%出身贵族,27%出身手工业者,16%出身商人,15%出身自耕农。总体人数,非常少!
赵瀚道:“南京城内外,包括近城郊区在内,12岁以上的在籍人口近百万。算上流动的外地户籍,已经超过一百一十万人。一共有十二所小、四所中(包括私立女校),中和小生的数量,每年保持在两三万左右。以前是有免费午餐的,可入儿童越来越多,开支实在太大了。英国的校,可以集体用餐,中国却很难做到。”
这一串数据,把弥尔顿都听傻了。
英国那边除了教会校,其余全是慈善办。规模大的,全校百余人,规模小的,全校十几人。
而中国,仅南京城内外,每年的中小生数量,就能维持在两三万左右,这比整个英国的生总数还多。
等等,中国的首都,人口有110万,还只计12岁以上的?
弥尔顿目瞪口呆,他知道南京人多,出门逛街到处都是人。可这尼玛也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