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65
胆忠心,一心为国,这点从他上回宁可抗旨也想要继续攻城可以看出来,他是不会拒绝我的提议的,而且,如果能和高句丽的精锐主力痛快打一仗,恐怕也是能缓解他心中的郁闷吧。”
李渊点了点头,但眉头还是紧皱着:“可是现在我军各军的粮草都不足,只带了十二天的干粮,却要一路走到营州,算上时间,也不过是勉强到达而已,杨将军若是留在原地,没有了军粮,那可怎么办?”
李世民微微一笑:“这也容易,还请父帅下一道诏命,以您大军副帅的名义,要各军在经过辽河的时候,给杨将军所部都留下半天的军粮,现在还有六军没有过河,每军留下半天的粮食,不会影响他们到达营州,但加起来就可以为杨将军争取三天的时间,有三天的时间,也差不多可以撑到父帅的这支后卫部队过河了,到时候我们可以和杨将军一起渡过辽河,只要到了辽西,进入大隋境内,我们就安全啦!”
李渊沉吟了一下,说道:“那就依你说的办,二郎,见到杨将军的时候,一定要客气,尊重,若是他不肯留在辽河固守,那你就留在辽河,让每一支过河的我军部队一定要当心敌军偷袭,明白了吗?”
李世民收起了笑容,行了个军礼:“孩儿遵命!”
四天后,辽河西侧,杨义臣军大营。
中军营帐处,一面写着“杨”字的高大帅旗迎风飘扬,辽河之上,十余座浮桥已经架起,而河东侧的隋军士兵们,正整理着各自的军械与行装,做好了过河的准备,这座大营是前面过河的各军所留下的,遗弃的辎重与装备在河边堆积如山,可见前面各军过河时的匆忙。
可是杨义臣的军队却是井井有条,无论是在营中固守的军队,还是在河边准备过河的军队,都一如平时的行军作战一般,沉默而有序,只是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中军帅帐的方向,等着本方大将杨义臣的军令下达!
杨义臣一脸的严肃,手里拿着李渊的令牌,仔细地看了几遍,终于抬起头,看着站在帐中的李世民,缓缓地说道:“李千牛(李世民此时的官职还是上次入城谈判时的千牛卫),请问你不陪着令尊做后卫,却是远道来此,有何贵事呢?”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留守辽河(41更)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卑职奉父帅之令,有一桩要事,要来提醒一下杨大帅,希望能引起杨大帅的重视。”
杨义臣点了点头,正色道:“唐国公身为大军的副帅,位在本将之上,他的要求,只要是本将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定当照办。”
李世民的眼中神光一闪,缓缓地说道:“辽东城方向,一直在鸭绿水以南按兵不动的乙支文德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在几天前渡过了鸭绿水,一直跟在我军的后方,保持一天左右的距离。”
杨义臣的眉头一皱:“哦,乙支文德终于出动了吗?那唐国公的压力可就大了,李千牛,这个时候,你应该在*后方辅佐你父帅才是啊。”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可是乙支文德的部下,几乎尽是步兵,骑兵极少,杨大帅,您说他的骑兵去哪里了呢?”
杨义臣微微一愣,转而沉吟了一下,说道:“这个探查是否确实呢?乙支文德真的没有骑兵了?”
李世民收起了笑容,点了点头:“是的,虽然他为了迷惑我军,让不少士兵骑上了拖车用的骡马来冒充骑兵,但是是否战马,我军的斥候一看就知,他的军中真正的骑兵不会超过两万,也就是说,一向有至少四成骑兵的高句丽军,现在起码有五万左右的骑兵部队,去向不明。”
杨义臣有些听明白了,点了点头,正色道:“李千牛的意思是。乙支文德派了骑兵。长途奔袭。想在辽水一带抄我军的后路吗?”
李世民正色道:“是的,父帅和卑职的判断就是如此,他们如果走南线,沿着大海行军,我军是无法察觉的,而最适合突袭的地点,就是在这辽河一线,若是让他们得手。那我军就被彻底割断在辽河以东,不得回家了。”
杨义臣点了点头,沉声道:“那李千牛的意思,要本将提供何种帮助呢?”
李世民微微一笑:“希望杨大帅能暂缓渡河三天,以大局为重,向南作出攻击性防御的姿态,以防高句丽军的突袭。”
杨义臣的嘴角勾了勾:“可是我军的军粮只剩三天了,差不多只够到营州,若是我军留下防守,那军粮不济怎么办?”
李世民正色道:“父帅下了令。请过河的各军,每军留下半日军粮给杨大帅。如此杨大帅可以在这里多呆三天,一直等到我父帅的后卫部队到达,然后一起过河。”
杨义臣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唐国公把一切都想到了,既然如此,我杨义臣还有什么好说的!行,就按唐国公的意思,传令,全军放弃过河,向南五里处扎营,侦骑四出,要给我搜索到南边两百里的海岸线!”
辽河,入海口,高句丽军骑兵营帐。
海浪扑岸,怒涛拍在礁石上,碎起千片浪花,一个个大浪冲上了沙滩,然后缓缓地退下,只留下了满滩的白色泡沫,一如北方这块荒凉的平原之上,那星罗棋布的白色帐蓬,几万匹战马正在低头啃着这片平原上不多的青草,方圆几十里的空间,已经看不到多少青色了。
乙支承基和杨万春各自骑着一匹高头战马,站在海边,二人的眉头紧锁,心事重重,后面的二十多个亲卫们也都策马离得远远的,不敢上前。
终于,乙支承基忍不住了,恨恨地说道:“可恶,究竟是哪个王八蛋走漏了消息,怎么辽河渡口的隋军,居然会有了防备!”
杨万春的神色平静,缓缓地说道:“隋军之中不乏能人,大帅的奇兵急袭虽然高明,但是毕竟五万铁骑奔袭两千里路,一路之上,不走漏风声也是很难的,而且辽河是隋军回国的必经之路,留下精兵守卫,也是情理之中。”
乙支承基不满地勾了勾嘴角:“情理之中?现在是杨义臣的整支军队,四万多人全军防守,这也是情理之中吗?一定是有人走漏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