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53
一声轻唤,让孟知祥回过神来,他侧目去看,在午后让人眼‘花’的阳光中,看到了面带忧‘色’的苏愿。
“德怀来了?”孟知祥习惯‘性’‘露’出一个微笑。德怀,苏愿的字。
“大帅急招卑职来,可是前线战事有了变故?”苏愿将孟知祥的神‘色’纳在眼底,出声相询。
孟知祥微微颔首,语调沉缓,“潘仁嗣,败了。”
“败了?”苏愿‘露’出讶异之‘色’,“缘何便败了?”
“万州防御使郭威,以三千马军,奔袭于合州北,一击而败之。”
“三千马军,竟将潘江军一击而败?!”苏愿吃惊不小,旋即察觉中其中关键,“郭威所部,缘何能奔袭于合州之北?彼时,渝州军何在,合州军何在?先前却无预警啊!”
说到这关键之处,孟知祥不由叹息,他回到主位坐下,示意苏愿也落座,这才道:“便在本帅发军的前后,郭威率万州军万余,乘舟船、经大江,而至涪州。旋即遣使入渝州,劝降渝州刺史,兵不血刃拿下渝州,随后,主力过渝州而不入,直奔合州。故此,直到万州军兵临合州城下,合州才惊觉局势不妙。当其时,潘仁嗣距离合州,已不过大半日路程。郭威遂以步卒围合州,亲率马军,奔袭潘仁嗣,与其‘激’战于野。未及半日,我军阵大‘乱’,潘仁嗣不忿郭威之勇,上前逆击,为其所重创,而今,昏‘迷’不醒,‘性’命堪忧。”
“郭威悍勇,率部一路追击,不惜孤军深入,杀至赤水方还。此一役,我五千‘精’锐,死伤殆尽,生还者不足千人!”随着对战事的叙述,孟知祥脸上逐渐没了忧‘色’,反而情绪‘激’‘荡’起来,“随后,郭威回师合州,一战而下。”
脑海中演练出此战实景,苏愿只觉得两腋生风,寒意顿生,“那郭威,竟然如此骁勇?这般用兵,让人无言!”的确无言,无言以对,只能佩服,但佩服的话,苏愿无法说出来。
“其疾如风,侵略如火。郭威用兵,的确深得此八字‘精’要。”孟知祥不吝赞赏,眼中有忌惮,也有欣赏,更有更深层的难以言状的东西。
“事已至此,大帅准备如何应对?”这是苏愿最关切的问题,他想,这大概也是孟知祥叫他来的原因,意‘欲’与之相商。
苏愿想错了,孟知祥叫他来,的确是有这层用意,不过在他来的路上,孟知祥心中已有了定论,此时不急不缓道:“郭威占据合州后,只有三种选择:一者,北上增援遂州,助夏鲁奇拒敌,与武信军合军——此举谓之正面推进;其二,挥师西进,或者上攻资州、普州、简州一线,借此直接威‘逼’梓州与我成都——此举谓之偏师急进。或者下掠昌州,进至泸州、戎州一线,联合此地守军,顺嘉州而上,压迫我西川转腾空间——此举则是谋求大势;第三,据守合州,此举谓之稳扎稳打,以图后举。”
苏愿沉‘吟’道:“正面推进,是堂堂正正用兵之法;偏师急进,可收震慑两川之效,‘逼’迫两川收缩战线,说不得,使我调回攻遂州之军,却也有自陷险地之虞;谋求大势,局面上最为有利,却是辗转作战,战线拉得过长,且与遂州、剑‘门’相距过远,不好与唐军主力呼应;据守合州,既能声援遂州,又能调动两川,还能观察局势,寻求有利战机,可谓后图甚大。”
说完,问孟知祥,“大帅认为,郭威会如何进军?”;
十二耻与贼相识不与寇同生(3)
(第二更。-79-)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古人诚不欺我,这散关的确神骏。”李从璟扶额而望,被眼前的散关山川所吸引,不禁发出一句感慨。时值八月底,天气凉爽,秋意渐浓,山野上苍松劲柏,枝叶泛黄而未凋,间或山风阵阵,秋叶飘飞,的确美不胜收。
时至今日,李从璟率领的五万禁军主力,总算到了散关之前。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好,的确好诗句!”李从璟身旁,冯道捻须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