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十国帝王 > 分节阅读 403

分节阅读 403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莫离见李从璟头疼,摇着折扇轻笑道:“荆南之行,兹事体大,兼又要谋梁震、杨吴两者,若是一人前往,难免疲于应付,力有不逮。依离之见,不如使离与录事参军同去。”

李从璟抬头看向莫离,对他会这样说很奇怪。

莫离绝对不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应付不来荆南的局面,这点信心莫离该有,李从璟也有,并且李从璟相信莫离也有。莫离提出让桑维翰同行,无异于分功,虽说莫离从来‘性’情洒脱,更无争权之心,但如此卖人情,也不符合他一贯潇洒自在的作风。

再者,就算莫离要桑维翰与他同去,也不会说什么“一人前往,力有不逮”这样的话,他应该很淡然的说“让录事参军跟着我去便是”,而不是“同去”。前者意思是此行以莫离为首,桑维翰就是个跟班随从,而后者却有两者合作,不分主次的意思。

这实在跟莫离当仁不让的风格不相符,怪不得李从璟好奇。

然而莫离都这么说了,李从璟也有意看看桑维翰的斤两,遂同意了莫离的建议,“既然如此,此行便让你俩同行。”又看向桑维翰,专‘门’叮嘱道:“凡荆南之事,以长史为首,不得忤逆。”

能得到这份差事,有证明自己的机会,桑维翰就已经很满意,实话说他也不觉得以他的资历,能独霸这份差事,当下很是‘激’动的拜谢。

桑维翰退下后,李从璟望着莫离,将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两人之间从来都无藏着掖着的事,“荆南之行虽然艰难,以莫哥儿之才,还无需旁人相助。再者,桑维翰此去,是帮忙亦或添‘乱’,犹未可知,莫哥儿怎就愿意带他同行?”

莫离依然是淡然微笑,说出来的话却重达千钧,“敢问殿下,志在何方?”

闻听此言,李从璟也笑了。两人少年时,曾头顶星光,抱着酒坛子坐在院墙上畅谈天下、纵论古今、‘交’换志向,彼时,李从璟说:“我向往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因为志高路远,必然征途险难,故而需要众志成城!”莫离摇着折扇起身,向李从璟告辞,“那是离生平唯一牵挂。希望十年后、二十年后,李哥儿还记得你曾说过,江山如画,那是你我共同的大道!”

说完这话,莫离笑而转身,挥扇出‘门’。

李从璟怔怔看着那一袭白袍出‘门’,嘴角笑意经久不去,没有人看到,不知何时,他眼眶有些湿润。

眼前这世上,论了解李从璟之深,非莫离莫属。

他知道李从璟的志向,所以他更加知道未来的艰难,由此更加明白人才的重要‘性’。

桑维翰堪称璞‘玉’,此‘玉’质地如何,是否能够雕琢,他愿意为李从璟去试,哪怕要担莫大风险。

自古君臣有别,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哪个臣子敢对君王说这样的话:江山如画,那是你我共同的大道?

李从璟与莫离可以。;

四七欲往荆南历波折从龙老臣今如何(1)

李从璟和莫离将出使荆南的事情敲定下来,原本接下来只要上报李嗣源,使朝廷给予莫离使臣身份,莫离与桑维翰等人就能成行,谁知这样一件本不该有‘波’澜的事却凭空出现了意外。,最新章节访问:。

继去岁秋日贡举结束,二十三名进士进入朝堂为官,今岁开‘春’以后朝廷又任命了许多直属州刺史,由此牵扯出一系列官员变动,洛阳官场可谓动静颇大,加之去岁年末安重诲被罢官,在这种情况下,朝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李从璟在端明殿与李嗣源说起荆南之事,正要提出让莫离出使荆南的时候,李嗣源却示意李从璟先将此事放在一边,转而意味深长的说起了其它事,“自去岁年末,安重诲因濮州之事被罢官,赋闲在家,至今已历月余。你可能不知,年关前,安重诲甚至有意举家离开洛阳,回家乡养老,是朕相阻拦,才使安重诲未曾离开洛阳。”

安重诲被罢官之事,理由充分,并非有谁刻意打压,即便是李从璟本人,也未对他使用过分手段,现今李嗣源,提起安重诲的处境来,李从璟不知李嗣源意‘欲’何为,只能不动声‘色’继续听下去。

李嗣源接着道:“朕未登大宝时,安重诲为中‘门’使,随朕征战辗转多年,屡有功勋,乃朕之臂膀,朕能有今日之显贵,安重诲从龙之功不可没。朕继位以来,安重诲虽居功自傲,骄横无度,然观其作为,分内之事可算无大过失。”

话至此处,李从璟基本能了解李嗣源的意思了。念叨安重诲的好处,还能有什么用意,无非是有重新起用之心。然则李嗣源为何要重新起用安重诲?这是李从璟心里在琢磨的。

李从璟听见李嗣源继续道:“如今朝野百废待兴,正用人之际,安重诲历任中枢,熟悉政务,也颇有才干,加之有罢官之事在前,其跋扈骄横气焰也算消磨殆尽,如今朕有意重新起用安重诲,使其为国效力。”说罢,问李从璟:“你意如何?”

既然李嗣源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李从璟还能如何,自然只能说好。身为人子,李从璟知道李嗣源是个很念旧情的人,对那些李嗣源真正有感情的人,他一向很优待,只要不打破他的底线,或者让他彻底对其人失望,他向来很是宽容。

如今的大唐朝堂上,任圜、冯道、李琪等人一条心,又都敬畏李从璟,除此之外可以说再无其他相抗衡的势力。平衡之道,向来都是君王手中重器,李嗣源重新起用安重诲,未必没有平衡朝堂格局的意思。

但细细思之,李从璟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自古以来,虽说平衡之道被奉为君王宝典,但也并非每个君王都大行平衡之术,世事并不都是绝对的,那些没有大用平衡之术,却在青史留下美名、大功业的君王也不少见。

李嗣源见李从璟毫无犹豫说好,‘露’出笑意道:“安重诲颇有傲气,朕此番便是有意起用,也未见得他便不会推辞,无论你心中之意如何,在旁人看来你与安重诲有前嫌在,此番起用安重诲,便由你去说服他,如何?”

这番话让李从璟真不知该说什么好,李嗣源此举只能以“用心良苦”四字来形容。由李从璟去请安重诲出山,那是让李从璟卖大人情给安重诲,给两人“冰释前嫌”的机会。

李嗣源心‘胸’之坦‘荡’光明,实在是史所少见,怪不得他在后来人中的名声那般好。

一般而言,人在据有高位之后,必定自大骄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