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4
赵武手上劲道不减反增,此时他心中纵有千番疑问也都暂歇压下,面对对方喝令般的语气,他暴怒道:“去你娘的!”
‘精’壮汉子大怒,“你若再不放手,老子必削下你的脑袋!”
赵武目光‘阴’冷,道:“你大可试试!”
这边两人较劲斗狠,那边双方数十骑纷纷侧目视之,似乎一个不对,就会拔刀动手。
而赵天河和他对面的年轻男子,却神情淡然,仿佛对近在眼前剑拔弩张浑然无觉。
“方才赞过赵将军的热情,但这待客之道,却是令本王倍感失望。”年轻男子淡淡笑道,仿佛打趣一般。
赵天河心中很明白,对方上来就要“解刀”,无非是想在气势上压倒己方,以利于之后的谈话。他自是不会让对方得逞,此时淡淡道:“我大唐边军,甲不离身,刀不离手,向来如此,这一点,恐怕阁下要失望了。”
他连“殿下”二字都不称呼,只称呼对方为“阁下”,就是不想在气势上矮对方一截。
“大唐军人?”年轻男子哈哈大笑,戏谑的看向赵天河,不无嘲讽道:“赵将军还能做几天大唐军人?既然见了本王,日后就得以契丹规矩行事,大唐军人这个身份,还是早忘掉的好!”
说完,施施然走向另一座石案。
赵天河站在原地,脸‘色’‘阴’沉,“契丹就是以此种咄咄‘逼’人之态,对待盟友的?”
年轻男子嘿然一笑,道:“盟友之间,利益为上,有利则有盟友,无利则无盟友。至于态度,那有什么重要的?将军想要,本王给你便是。”
说罢,示意与赵武角力的汉子主动收手。
赵天河沉默落座。
赵武听到双方谈话,脑中若有晴天霹雳,他此时得了空,不由得失声朝年轻男子道:“你是何人?!”
年轻男子听了赵武的话,指了指赵天河,“我是何人,难道赵天河不曾告诉你?”说完,也不等赵天河答话,轻抖衣袍,道:“本王,大契丹国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
七十二非是英雄留不住厚积薄发正道行
与攻克怀州、平州后张榜求贤不同,李从璟主政幽州后,并未广布求贤令,以网罗人才。←,非是他不愿,而是幽州情形与怀州、平州不同,怀州时值梁朝辖地,平州也被契丹窃据,都是敌境,李从璟在攻占这两地后,张榜求贤,以求更好的治理地方,自然无可厚非,但幽州本就是大唐辖地,李从璟没有在这里求贤的土壤。且不说幽州各级官吏本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就算李从璟求得贤才,朝廷也不一定会依他之见任用。
人才可以不举,权力却不能不把控到自己手里。要把控幽州权力,有两个途径,一是取得本地原有官吏支持,二是任用自己的亲信。不过如前文所述,幽州本就是大唐国土,官吏皆大唐命官,对李从璟这位节度使,寻常情况下,他们也没有不听其号令的理由。又因李从璟所带的官吏本就不多,难以尽掌中枢要职,最后他将卫道等人都充入军府,在各司主政,没有让他们去夺权。
官吏可以不新任命,但李从璟要做的事却容不得打折扣。军、农、工、商就是如此,在这些政事处理妥当之后,李从璟还有一项内政大事急需去办,对李从璟的“大志”而言,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几者。
这件事,就是“学事”。
诚然,乱世当道,唯武者定天下,枪杆子里出政权,但天下握在手里之后如何?五代乱世,有过许多君王,但结束乱世的却只有一人,如何去做那最后那君临天下的人,而不是中间的一个过客?这就得治理好天下。治理天下,少不了文官,少不了士子。
除此之外,争霸天下,也非有军队冲锋陷阵就行的,还须得有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粮食、军械、兵源等等,这些都需要文官去做。
即便是这些都不去言说,一个只有武者、没有文士的集团,一个只重武力不尊重知识的国度,本身就是恐怖的。
李从璟身为幽州节度使,拥有幽州军、政大权,所以,他要在幽州兴“学事”。
为此,他将身在平州的杜千书调回幽州,又集合了身边可用的文士,并幽州本地素有威望、学识、见识的文吏,一起来布置实行这件事。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平州诸事已定,杜千书离开平州后,平州一应事务有赵钟鸣接手主持。赵钟鸣是个能干事的,且品性中正,将平州交给他,李从璟并无不放心。
官学无甚可多言的,无非修缮学院,多募教师,鼓励适学学生就读而已,眼下幽州财力、物力有限,李从璟也无太多可供其改善的地方。此时李从璟交由费高章牵头,自去办理。他召回杜千书,虽也是为“学事”,却非是为此“学事”,而是另有谋划。
“演武院?”杜千书从李从璟嘴中听说这三个字后,显得很是惊异,他并非没有听说过这三个字,而是不曾以这样的顺序,连在一起听说。
李从璟颔首道:“演武院者,兵将之大学。世之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纳学子,为寻常百姓,称士子;而演武院之宗旨,在明军法、修武艺,在习征战之道,在来日沙场胜敌,所纳学子,为军中将士,可称军学生。因此演武院所习之道,为兵将之大学。”
李从璟这番话,将演武院是何物说得很透彻,更回答了演武院学生从何处来,来此修学何物,学成后又该往何处去的问题。有此三者,则演武院便有了立身之本,通此三者之意,也就明白了演武院之所以建立的原因、用处。
通俗言之,眼下李从璟要建立的演武院,类似于后世的军校。
军校没有没存在的必要,军校的重要性如何,不言而喻,因此在李从璟解说完这个创意后,立即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拥护。
在座众人,不仅有杜千书、卫道这样的文士,也有李绍城、蒙三、孟平、李彦超、李彦饶等军中将领,前者还好,后者闻听此言,皆激动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