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十国帝王 > 分节阅读 222

分节阅读 22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次饭是吧?

这真是一段无情的对话。

作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我继续着追求十七的征程。

吃饭是有的,一起玩是有的,信息电话是有的,其他的,是没有的。

结果,高三要到了,人还没追到手。于是,我专心备考去了。

我们都是好学生,是的。

后来,雷-管问,你和十七之间到底怎么回事嘛?

其实,我觉得,她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知道的比我更清楚。

之后很久,包括过去了这么多年,一直到现在,偶尔也还会想起那些年华。

然而,多年之后,我怀念的,我念叨的,是十七这个人吗?也许是,亦或不是。

就像初中时我经常和雷涛讨论的,你放不下这个人,你想念的,你喜欢的,真的是这个人吗?那时候,雷涛沉‘吟’之后会说,我放不下的,我想念的,我喜欢的,不是这个人,至少不是现在的这个人;我放不下的,我想念的,我喜欢的,是之前那段回忆。

其实,我们放不下的,我们想念的,我们深爱的,是那段青‘春’岁月。

高中毕业之后的暑假,十七到巴东来玩,我们一起从长江大桥这头走到那头,大桥那头灰尘很大,那天下午天很热,我们流了很多汗,那天晚上街上的行人很多,但都不在我眼中。那时的我,还没有读《极品公子》。

那段见面的最后一场,是游无源‘洞’。离别时分,我很‘骚’包的送了十七一首我自己写的诗。这诗她应该是没记住,不过没关系,我记住了。

——人生最恨离别时,他乡何曾遇故知。孤身又到江南岸,小舟翩翩旧相识。

现在的你在哪里,现在的我在哪里。

在我们这一生中,喜欢过多少人,缠绵过多少人,但最终,都逃不过这个宿命——相忘于江湖。

这荒烟蔓草的年头,这灯火辉煌的街口。;

七十北面有朋远方来三问三答见生死

募兵之事开展之时,已是仲‘春’时节。-叔哈哈-而此时,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

自李从璟归幽州,诸事稍显安定,外无战‘乱’,内无政争,军情处似乎也闲下来。然而,这件事的发生,则表明无论局势安定与否,作为李从璟手中王牌之一的军情处,都不曾有片刻慵懒懈怠之时。

军情处自草原传回消息,他们在草原上寻得了失踪日久的黄头部酋长之子。

昔日,北漠西部草原上的黄头、臭泊两部,因不满契丹残酷统治,愤而兴兵,发动了反对契丹的抗争。然因黄头、臭泊两部势小,起事不到半载,便惨败于耶律倍所率契丹西征军之手,两部酋长更为耶律倍大军所杀。

那役后,两部民众、牛羊、财物、草场遂落入耶律倍之手。但是不等耶律倍消化战果,将两地尽数纳入掌控,耶律阿保机便令耶律倍东援耶律敌刺,攻打营州。因是,两地在耶律倍、耶律德光进行权力‘交’接时,出现了打压薄弱期。黄头部酋长之子,本已兵败在逃,为丧家之≠∮,犬,朝不保夕,却因此得以保全‘性’命,逃脱契丹大军追击。

如今半载过去,黄头部酋长之子木哥华,竟然被军情处寻到。

军情处寻得木哥华,并非是偶然奇遇,而是已刻意寻索良久。

同光元年秋,李从璟自耶律倍营中走脱,与君子都南归时,就留下不少军情处眼线,让他们密切注意耶律倍西征战事。扁关战役结束后不久,李从璟就得到消息,黄头部酋长之子得以逃出生天。为此,他曾下令军情处,让其尽可能找寻木哥华。

黄头、臭泊两部,既然起兵与契丹相争,则其就能成为李从璟对付契丹的盟友,因北上较晚,在黄头、臭泊两部起兵前,李从璟不曾与其联络,共襄大举,而平白错过了黄头、臭泊两部起兵的时机,没有好生利用,使得其有利于自己,李从璟一直甚为惋惜。

虽说黄头、臭泊两部弱小,无法正面与契丹抗衡,但其毕竟是草原部族,若有其为外援,意义大不相同,可能会起到的作用也不可估量。若能以其为跳板,将势力延伸到草原上,则无论李从璟是要让契丹后院起火,还是希望从背后图之,亦或挑动草原动‘乱’,都不是不可能。

眼下,黄头、臭泊两部主力虽灭,但有其酋长之子在,也能有所图谋。

李从璟想起一事。

铁木真从一个被放逐的部落首领之子,流‘浪’草原,食不果腹,到后来能重新执掌‘蒙’古部,以至于称雄天下。他为何能够“东山再起”?诚然,铁木真雄才大略。但除此之外,特别是在早期,其之所以能赢得广大认同、支持,是因其本身的“贵族”身份、酋长血统。

由此可见,“皇子”这两个字的重要‘性’。

现今,只要木哥华活着,若有机会,他本身就是千军万马。

得到军情处这个消息之后,李从璟让军情处想办法将木哥华,秘密请来幽州。

不日之后,李从璟以接见“故友”的礼仪,在府上设宴,招待了乔装打扮,跟随军情处锐士前来“拜码头”的木哥华。

木哥华三十多岁的年纪,典型的草原汉子,身子‘精’壮,气质粗犷、豪爽,举止虎虎生风,言谈简单直接,虽身着汉人衣衫,明眼人却能一眼就看出他与汉人的不同。

“黄头族木哥华,见过李将军。”木哥华弯腰抚‘胸’,很礼貌的向李从璟见礼,“非常感谢您,我的朋友,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对我们伸出援手,黄头部必当永远铭记这份恩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