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节 下乡笔记抄
村长老霍40来岁,朴实厚道,是我们从山东移民中选拔的优秀干部,他不想让我去,“工地上又是水又是泥的,首长您看看就行。”我坚持要去。“没关系,怕脏怕苦还下乡做什么,今晚就住在你村了,时间肯定够用。”
路上,老霍就提到村周围的低洼湿地太多,夏季雨水多的时候往往内涝,“好好的地,没法种!”
这一走才发觉这里的低洼地还真不少!这里是南渡江的一个回水弯子淤成的地,堪称水乡泽国。水塘水池星罗密布。真的是绕了挺远的路,我们才走到水利工程的工地。一到工地就看到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赶着一头“西门达尔”品种的黄牛在车水。
沟上沟下聚集了不少人。都在挑沟挖土。工具比较简陋,基本就是人挖肩挑,连独轮车也没几辆。这里地下水位很高。现在是旱季,沟底却有没过小腿的积水,不得不用牛不断的车水。民工们都卷起裤管在水中劳作,虽说这里天气要比大陆上暖和许多,冬天的水温亦很低,不由得深感农民的不易。
正在堤岸上指挥施工的是个年轻少女,看模样还不到二十岁,然而工作却很老练。我问了下,原来这里的工程就是她设计的。同时负责主持施工。
我暗暗惊讶她这么年轻就已经在设计主持工程了,再问才知道她原来是建筑规划界泰斗季润之元老的高足。已经跟随季元老学习五年了。是少有的全能型归化民建筑工程师。她和她的师兄季墅从十六岁开始就已经从事设计和施工工作了。设计建造过得工程遍及海南、tái • wān和济州各地。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我问了具体的施工情况,季园介绍说这是一套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渠道和配套的闸、塘,修成之后,可以排除大约1000亩土地的多余积水。
“潭口的地形不利农业生产,”季园告诉我说,“这里的耕地一部分处于江边的丘陵地带,地势高亢,需要提水灌溉,另外一部分在江边的又地势低洼,反而需要排水。”
我听了她的话,看来这里的农业生产要有个新局面,得投入更多的劳力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