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 进取之心
这也说明徐梁一直在鼓吹的民族国家的确有些成效。
大明人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大家都多多少少的看不起番邦小国。
“都是些小小文吏,顺天府的举人肯做么?”徐梁回道。
大明现在的人才选用制度已经走上了双轨制。
一方面有传统的科举,仍旧以四书五经为底本。生员出任教谕等教育官员,举人则可以为州县的佐官,到了进士才有可能授予州县正堂官。在此之前,当然少不了三个月的行政学院进修。让他们知道自己上任之后该干什么。
另一方面则是蒙学、乡学、大学三级新学毕业的学生,他们无须参加科举一样可以授予官职。在乡学层面与生员基本持平。
大学毕业生则根据学校等级和个人成绩与举人、进士相类。
一般来说,天资过人,能在二十上下考中进士的天才,参加科举能够更早出仕。
而资质一般,靠时间积累渐渐成事者,进新学体系更有保障。
因此还带来了两种轨道的交错。
那就是以举人、生员身份学习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报考乡学、大学。这样成功率更高。尤其现在的数学、物理体系都还很简陋,化学更处于萌芽阶段,所以补课的难度并不高于参加会试。
这种情况之下,举人当然不会甘心做个小小文吏。谁都希望自己的仕途能够高一些。
徐梁又道:“其实他们就是不愿意看到自家的菜被人碰而已,仍旧存了华夷内外的念头。”
“这也是人之常情。”皇后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结。
她其实更喜欢看到朝鲜人来当官,因为她不止一次听父亲崇祯皇帝提起过,这种外国人当官的情况只在大唐发生过,是国家强盛,哺育四夷的表征。
更何况不过是几个吏目,搁几年前根本不算官员,有什么好计较的。
徐梁却是在想,从目前收集的情报来看,朝鲜的汉化程度已经极高了,在大明有意识的文化输出之后,恐怕再过十年就连官话都能通行。那时候跟大明国土能有什么不一样?现在排斥朝鲜的人,实在是太过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