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金匮之盟
“还——有——谁?”
赵匡胤的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均早夭。
有人认为正因“金匮之盟”的存在,所以赵光义才把继承人名单当成死亡名单来使用,迫不及待地将弟弟和侄子除掉。
如果“金匮之盟”存在,恰恰说明赵光义是合法继承人,则弑兄夺权的“烛影斧声”不存在;但是,假如“金匮之盟”不存在,能证明“烛影斧声”存在吗?逻辑上显然不能。
另,按照史书的叙述,宋皇后在赵光胤死后是想召年幼赵德芳入宫即位,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不是兄长赵德昭?
有人说是因为长辈通常偏爱幼子;也有人说正因幼子好控制,宋皇后有临朝称制的政治野心……
在整个事件都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宋皇后的“废长立幼”暂且可以视作伪命题,根本不具备讨论的必要。
需要多说两句的是,基于对赵德芳的同情和对救世主的渴望,后世把赵德芳塑造成一个嫉恶如仇、惩恶扬善、专杀奸臣的“八贤王”、“八王千岁”。在戏曲、评书等演绎中,赵德芳的形象通常是手持御赐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刚正不阿的白胡子老爷爷,他维护正义、为民伸冤,是“包青天”包拯和杨家将的坚强后盾,在、、等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均有出现,俨然是老年版李云龙。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位22岁早逝的皇子成为在苦难中艰难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人民需要一位惩恶扬善的包青天,更需要一位能顶住一切压力维护正义的八贤王。
总结一下,赵光义已经具备了接班的一切客观条件,不需要冒险弑君夺权,他只需耐心地等待。“烛影斧声”更多是出于政治需要而被捏造出来,主要目的是质疑太宗法统、重塑太祖法统;至于“金匮之盟”,我个人更愿意相信这是赵普导演的三部曲之一。
在弟弟赵光美和侄子赵德昭、赵德芳都去世的情况下,赵光义终于破解了兄终弟及的难题,从他开始,大宋皇位开启了父死子继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