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投名状(三)
值得李恪浏览奏本之际,太宗并未出言搅闹,而是静静地等着,直到李恪放下了折子之后,这才不动声色地发问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八弟所上本章中所载诸般事宜应是不假,然,此般种种并非杨尚书不肯实心任事,而是能力上确有缺憾,于户部精要处不甚了了所致,于忠心与否并不相干,依儿臣看来,杨尚书乃忠耿之老臣也,历年来,屡有功勋于社稷,断不似八弟所言那般不堪。”
经陈子明提点过后,李恪早就知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能说,此际听得太宗见问,自不会有丝毫的慌乱,这便按陈子明事先的交待,不紧不慢地进言了一番。
“嗯,那依你看,朕当如何处置此事方妥?”
太宗对杨师道其人还是有着极深的了解的,自是清楚杨师道为人算是谨慎,可惜能力上确实稍差了些,前些年,太宗层跟房玄龄私下品评诸般重臣时,曾说过“杨师道性行纯善,自无愆过。而情实怯懦,未甚更事,缓急不可得力。”,那意思便是杨师道本性忠耿,只是能力不足,难堪大用。而这,与李恪所言并无甚不同之处,正因为此,太宗并未对李恪所言加以置评,而是不动声色地又往下追问了一句道。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眼下之南粮北调事宜以及下一步将开始之田制革新,皆要务也,断不容有所闪失,今,杨师道既是于户部差使不相适宜,自是须得调往它处任用为妥,此儿臣之浅见也,还请父皇圣裁。”
户部尚书总揽天下财权,无疑是要职之一,若是可能的话,李恪何尝不想保住杨师道之位,奈何形势如此,根本难有实现之可能,在这等情形下,纵使心中其实颇不情愿,可李恪还是毫不犹豫地便按着陈子明的意见陈述了一番。
“调往它处么?唔,恪儿看当安置于何处为宜?”
太宗显然很是满意李恪这等公私分明的态度,不过么,却并未加以置评,而是紧着便又问出了个极其敏感的问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