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连锁反应(三)
张佩伦自是感恩不已,又再三拜谢,李鸿章摇摇头,“无需如此,快请坐下。”他对着张佩伦笑道,“我这里头倒也还不急,总要我自己个先去了,接了大印,看了看直隶的情况如何,再上折子请旨把你调过来,故此先问了你的意思。”
“现如今倒是有一件难为的事儿要你去办。”李鸿章说道,“既然是答应了来直隶帮忙,使唤你幼樵,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老大人若是有吩咐,学生没有不从的。”张佩伦只觉得这时候踌躇满志,“请老大人示下。”
“这件事儿,原本还是机密,不过既然要你帮忙,自然要和你说,你在兵部当差,接下去朝鲜的军械,我会请兵部多拨付一部分,兵部里头的阎王或者是小鬼,我就是一概不管了,都交付幼樵你去应对。”
“是。”这事儿不算很难,但也不容易,拨付各省的军械每年都有定数,若非紧急情况是不会增派的,朝鲜是局势有些烦乱,但还不至于要突然增派,李鸿章显然不愿意直接去麻烦哪一位昔日的袍泽,如今的大司马荣禄,只是让张佩伦出来,张佩伦到底是在兵部里头当差的,由他来处理此事,倒也方面,但是难就难在,就单单李鸿章如此说,张佩伦实在是想不到为何要多增军械,“只是朝鲜的局势,学生以为,还是稳健的,日本人到底不敢对中国如何,现如今在朝鲜嚣张,也不过是主官当差不利,学生看邸报,之前在朝鲜平定内乱的袁世凯又起复后重新前往汉城——老大人的淮军老部下的确是十分能干,有他在汉城,必然可以遏制住日本人的嚣张气焰。何况老大人主管北洋水师,北洋水巨舟连海,吨位乃是亚洲之首,世界第四,有这样的重器在北洋坐镇,日本人翻不出什么大浪花来。”
“幼樵你却是有所不知了。”李鸿章摇摇头,“你说北洋水师厉害,可我却要告诉你一件事儿,三年之内,北洋水师不会加一艘军舰!”
“什么!”张佩伦震惊的刷一下站了起来,“怎么会如此?兵部每年在北洋水师编列出的军舰清单都是增加军舰的,怎么可能会不加军舰?”他突然明白了什么,“难不成,今个老大人入大内,就是为了告知此事?”
李鸿章点了点头,张佩伦怒的声音都高了好几个调,“胡闹台!真是胡闹台!朝中这衮衮诸公,难不成都是酒囊饭袋?南洋水师远在天边就罢了,可这在家门口的北洋水师,到底有什么用处,这么多年了,朝中诸公,难不成还不如天桥那里说书人看的透彻吗?镇守京畿,遥控东海,镇守黄海,这是北洋水师的任务,也是这么多年海疆平静的功劳,怎么到了如今,老大人出任隶督的时候,就要把军舰尽数给不加了呢!这事儿绝不能善罢甘休!”
“我知道你幼樵的脾气,所以先和你说了,让你有些准备。”李鸿章这时候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语气十分淡然,“不要因为不知道这事儿是谁提出来的,而闹出什么弹劾来。”
张佩伦看着李鸿章的表情,“老大人的意思是,这件事儿是您提出来的?”
“是老夫的意思,必须是老夫的意思,幼樵,你明白吗?”
张佩伦的嘴巴睁得大大的,不敢置信的看着李鸿章,怎么会有这样荒诞的事情,居然活生生的发生在了自己的面前,一个还没有上任却雄心勃勃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居然先要拿自己手里权柄最重的北洋水师开刀,接下去三年绝不会再有新的军舰加入!
这个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而且,这个主意还是李鸿章自己个提出来的,这又是让人十分更加难以接受的事情。
李鸿章也不顾及张佩伦的表情,只是自己乐呵呵的继续说道,“这事儿如何上奏,还要劳动你的大笔,今个趁热打铁,也无需再下帖子请你了。”
“老大人,这。”张佩伦瞠目结舌,他敏锐的抓到了李鸿章那一句“必须是老夫自己个的主意”,“您这个折子可是您的本意?”
“自然是我的本意,朝中的财政缺了不少,北洋水师是军费的大头,自然要稍微减一减,把富余的银子拿到南洋去造自己的军舰,熬过了这几年,新的军警研发了出来,自然就是先归着北洋使用,只是艰难这么两三年罢了,朝中的困难,老夫不体谅,谁体谅着?公忠体国,我自问是评的上这四个字的,不过北洋水师的其他东西,我就是不能让了。”李鸿章嘿嘿一笑,也不仔细往下谈,“别的事儿交给杏荪办,你幼樵既然愿意去直隶当差,这第一个差事,可是要帮我办好了咯。”
既然是上峰定下来的事儿,张佩伦自然是只能听命行事,虽然他不这么认为北洋水师已经强大到可以不需要新的军舰加入,他是昔日翰林四谏之首,文笔是翰林院之内的第一,不是自己本意的折子,一下子挥就洋洋洒洒数千言,北洋水师当然不算是最强大,也不算是不需要新的军舰加入,但根据李鸿章的意思不需要新的军舰来上这个折子,到底是有些难为,也幸亏有去日本上漆的九千万吨的巨无霸新军舰,这个可以作为北洋水师暂时不需要新军舰的理由,一道折子写的是花团锦簇,先说了北洋水师的强盛之现状,又谈起昔日大胜之功,再说起朝中户部音量紧缺,地方应该体恤中枢,特申请暂停北洋水师从国外购买军舰之事。这折子里面又有暗地里讽刺中枢,特别是户部不愿意挤银子拨款给北洋水师的春秋阴阳笔法,李鸿章原本就对着阎敬铭十分的不爽,还有发钱的胡雪岩,这样连消带打,皮里阳秋,十分合李鸿章的胃口,看得他连连点头,“好的很,幼樵你的笔锋是又厉害了许多!”
张佩纶的弹章写得极好,这在当时是有公论的。他曾上《疏陈大员子弟不宜破格保荐折》,称四川总督丁宝桢特膺保荐大学士宝鋆之弟候补道宝森,恐以虚誉邀恩;刑部郎中翁曾桂系翁同龢侄子,京察列入一等,恐为奔竟夤缘口实。军机大臣王文韶在日记中称其“风骨俱佳,可谓朝阳鸣凤,无形之裨益良多也。”而翁同龢,也认为“张侍讲原折甚切实,真讲官也”,这样的评语由被批评的人讲出来,可见其立论及文字的把握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1882年,云南报销案起,案涉王文韶,御史洪良品、邓承修连续奏劾不能动摇其地位。张佩纶旋上三折,终使王文韶挂冠而去。稗史中说,后来王文韶东山再起,出任直隶总督,“见文卷中有张手笔,自谓愧对”。可见其笔锋之厉,且有理有据不得叫人佩服,李鸿章赞叹道,“你的笔锋,越发进益,将来若是有什么弹章,也和老夫昔日在文正公麾下捉刀一般,只要写上去,必然就会得罪一大片!”
昔日李鸿章在曾国藩麾下,因为代替曾国藩弹劾翁同龢之兄不法一事,和翁同龢结下了世仇,这么多年都是互相老死不相往来的,李鸿章把年少的自己和张佩伦想比,是对张佩伦极高的评价,张佩伦这时候也恢复了从容的表情,“老大人过誉了,学生弹章虽然写的还不错,只是可惜,哎,没什么地方上当差的经验,接下去能够随着老大人去直隶,也不求什么官儿,只要是能够干些实事,增长一些具体的经验,就是最好的了。”
李鸿章把折子塞到了袖子里头,显然他是对这份折子极为满意的,“幼樵你这样说,老夫心里很是安慰啊,在高位,不如在事位,在事位上,若是你能做到这个位置离了你就不成,就算离了你也要时时来请教你,这样当差,才算是成功咯。”
事儿谈的差不多了,一壶上好的祁红也喝的差不多了,张佩伦起身告别,李鸿章亲自送着张佩伦到了花厅门外,张佩伦连忙说不敢当,李鸿章笑道,“你我是世交,无需如此客套。”如此寒暄了一番,李鸿章状若无意的开口问道,“这些日子,可有去李保定的府里做客?”
李保定就是世人对于李鸿藻的称呼,向来都是用某籍贯来代指某一人,李鸿章是保定人,所以称呼他为李保定,李鸿章是合肥人,所以他自己个被称之为李合肥,翁同龢是常熟人,所以称之为翁常熟,“一来兵部的差事不算清闲,昔日在翰林院的老上官和同僚接触的少;二来,保定公的性子刚正,他倒是不太乐意见到我和李慈铭这种。”张佩伦摸了摸自己的鼻子,“所谓放荡不羁的人物,故此请见的少了些。”
李鸿章摇摇头,李慈铭也算是名御史,昔日在越南之战中没有直接的军功,但是在后方处置违法的官吏军民,监察整个对法作战的,事后回京嘉奖,之前也到了詹事府主事的位置,可还是因为生性风流,最喜欢寻花问柳,故此风评不佳。他是这样的德性,张佩伦也差不多,李鸿藻为人是迂腐了些,私德却是毫无挑剔的,他自然是看不惯这些翰林出身的异类,何况如今御史台也不算是什么清流盘踞的根据地了,张佩伦是御史出身,可对着洋务的事儿,多少拒绝倒也没有,故此李鸿藻不怎么看中张佩伦,也不太乐意见到张佩伦,这完全是个人情感上的问题,所以李鸿章说道,“此乃小节,李保定又不是读书读坏了的腐儒,怎么会因小节而看轻大事呢?你也不用这样揣度李保定。”他意味深长的对着张佩伦说道,“要时常去走动走动,你到了地方上,就知道朝中的一点点小风声,到了地方上,就会变成狂风暴雨,吹的人都站不住脚,没有人说好话,起码要做到没人会来说你的坏话。”
张佩伦若有所思,“老大人既然这么问,我也不瞒您——这或许也是学生自己个胡乱想的,皇上马上要亲政了,原本保定公应该是最开心,他到底是帝师!可旨意后头又加了一句,皇太后还要训政,故此,皇上这个亲政还不知到底是真的亲政,还是空筒子的亲政,故此保定公那里怕是使不上什么力吧。”
“内外朝,中枢和地方从来都是互为援引的。”李鸿章笑眯眯地说道,“我原本就是翰林院出身的,说起来,李保定还算是我翰林院的后背,只是彼此政见不同,素来少了往来罢了,我倒是有心拜见他,只是如今在京中一切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太过于张扬,你既然是翰林院出来的,他自然也是你的师傅,去拜见一样也是好了,再者帮着老夫转达一下敬意就是,幼樵啊。”李鸿章显然是十分看重张佩伦,把自己个的为官之道都悉数教导给他,“凡事都是雪中送炭难,锦上添花易,现在若是李保定十分显赫,还需要你去雪中送炭吗?”
张佩伦若有所思的离开了,李鸿章叼着烟斗又开始抽烟,烟斗里上好的青条烟,发出了刺鼻却又馥郁的烟雾,夜色将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淹没了,不留下任何的痕迹,若不是有心人,根本不会在意到这两人的私谈。
次日李鸿章就不再停留,直接从会馆出发,搭乘火车前往天津,到了天津,先和盛宣怀商议了一番,将自筹军费的事儿敲定,又上了秘折给皇太后,李鸿章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中枢首肯了这件事儿之后,再自己上明折,说明,“北洋水师几年之内无需再购置军舰,并请将此军费转用于其他更为需要的用地。”一个折子这样明发了天下,谈不上举国震惊,因为国人永远是最健忘的,这么多年下来,大家早就忘了北洋水师了,或者说,早忘了不打仗的北洋水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