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女生 >重铸清华(重生之我是慈禧) > 第864章 缓缓图之(二)

第864章 缓缓图之(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慈禧太后是绝对没有想到,在洋务办了这么多年之后,经济慢慢的好了起来,工业商业都逐渐兴旺起来之后,居然会发生财政危机,就算是发行了许多次的国债之后,还会发生财政危机。如果现在所有的持有国债的人都向银行要求即刻兑换银元,只怕大清政府马上就要宣布破产。想来想去原因也就是因为摊子铺的太大了,官道自然不用多说,现在除却西北省份之外,东南各省要求所有的府都必须要通水泥铺设的官道,这样就是密密麻麻的一个官道网络需要建设,铁路自然不用多说,后世的几横几纵铁路网,现在也都提了出来,务必要先南北两条,东西三条铁路线都要铺设成功,这些基础建设,花的钱真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相关的直接收益,那真是少的可怜,而且许多的线路,商人们根本不会投资,就是需要政府直接出银子,交通的便利和迅捷,政府是无法直接在其中得到什么经济效益的,只能是别的地方,比如税收,或者是居民收入的全面提高之后所带来的其他效益,来慢慢的赚钱,想要急功近利的在基建这里赚钱,是不可能的事情。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就是在于能够解决劳动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不二法宝,后世的中国就是靠着基建来刺激内需维持住GDP的增长,如果不是知道这一点,太后老早就把这些赔钱的官道和铁路建设给丢了出去了。

另外慈禧太后没想到的一个变数就是得了法国的远洋海军技术,这个技术的获得的确是十分幸运的事儿,那么这个意外的变数就要付出巨额的资金投入,阎敬铭不是来骗人的,他说的是实情,饶是慈禧太后的内库银子多的很,但是每天看到这样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也不免心惊肉跳,忍不住念佛,看着账本想要马上把账本丢出去,再也不想看到。如果不是后世来人,知道这核心的科技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慈禧太后一定会马上下令废了这个靡费银子的自主造军舰计划,改为更经济实惠的购买军舰之策。

花钱花的多,而且成效极为缓慢,到现在,已经五年了,都还没有一艘军舰下海,朝野的物议沸腾,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没用的鸡肋技术,外国人原本有些警觉忌惮,这么多年过去了,倒是放松了对马尾港的关注,花了这么久的时间,如果不是无用的技术,那么就是中国人没用,研发不什么屁东西出来。

花钱不可怕,可怕的是花钱没用效果,不见成效,如果马尾港离着北京再近一点,慈禧太后只怕会忍不住天天跑去瞧一瞧,用行动表明自己的焦急之心。现在她已经快忍不住要外行指导内行,让南洋那里快速的要给出成效,有了一点点成效,就可以堵住反对者的嘴,也避免让自己现在有些动摇的本心继续动摇下去。

说起来慈禧太后到底不是一个慢性子的人,她是最心急的人了,但是她还知道“百年海军”这句话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她强自忍了下来,一直还在继续给马尾港投钱投钱再投钱,而且决不允许任何人对造军舰的事儿说怪话闲话,谁要是说怪话,虽然太后不至于让这个倒霉鬼罢官免职,但是白眼加上训斥是免不了的。

另外第三个,还是之前的八旗改革,把这几百万人工作要慢慢的都安排下去,这些人刚开始肯定是要消耗原本内务府工厂的积蓄的,但还要继续拓展业务,继续发展,然后继续招收员工来吸纳进入到这些所谓的国企之中,目前很大的一块,比如这个什么退休金还要很多年才会实际支付,但是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支出。

慈禧太后头顶的三座大山,基建、八旗、海军,虽然没有夸张到压的慈禧太后喘过不气来,但也已经让慈禧太后坐立难安了,说起来,慈禧太后并不是不会赚钱,内务府的工厂,这么多年来都是盈利。但是显然开销更大,三座大山,任何一样的解决都是要银子的,没有银子寸步难行,而且,最要紧的一点,银子还不知道从那里来,现在的大清实行的还是金属货币,所谓的银元,虽然加了一点别的金属,大部分都还是银质的,也就是说,这些货币都是要贵金属做的。贵金属的储蓄量是有限的,制造出来的量也是有限的,不比后世的美帝,钱不够了?没事,印钞机刷刷刷的继续印出来,剪全世界的羊毛就行,我只要刷刷刷的把纸币付出去,就可以通行天下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慈禧太后一力要主张发行新币的缘故。新币必然是要用纸币,纸币发行起来,才是不需要多少成本的,只要维持住纸币的信用,不要让他快速的不正常的贬值,就一定可以解决财政上的窘境。

“什么地方都要银子,家大业大开销也大,这话真是半点都没错,北洋水师那里就只能是暂缓了。”太后从掖边拿出了手帕,拭了拭嘴角,“这几年是不会继续拨款买军舰了,这一点,我先和你少荃说清楚,你要做好准备。”

做好什么准备?无非是做好接下去几年北洋水师不会继续发展的准备罢了,李鸿章这时候心里恼火的很,却又不能发作出来,“是,可是西圣,若是北洋水师停滞不前,别的国家就会快速的追赶上来的,俄罗斯的远东舰队已经开始组建成行,他们的远东舰队壮大的目的,也是想在北边动手动脚,还有这个日本,日本国现在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就是为了在亚洲的海面上争得一席之地。他们各国都在进步,咱们停滞不前,实际上也就是退步了。”

阎敬铭抬起头对着太后说道,“臣以为,北洋水师能够打败法国,军力已经足够,无需年年配置新舰。”

这话说的就十分的短视了,饶是李鸿章颇为钦佩阎敬铭主持中枢财政,之前对于北洋水师鼎力支持,但这个时候他还是十分恼火,“北洋水师军力如何,阎中堂大约还不清楚,若是在藩属国面前,自然是顶天立地,可若是在西洋诸国面前,那还不够看,阎大人,您大约还不知道,越南之战,为何能够全胜?”他朝着慈禧太后拿着盖碗拱手,“自然最要紧的就是全赖皇太后运筹帷幄,南下督战之功,新军水师的斗志昂扬,这也是原因,可您怕是忘了一件事儿,我大清居于东亚,远离法国本土,法人不能倾国之力前来攻我,这也是得胜的一个因素,您这个可是看到了?咱们北洋水师的实力,并不是比法国人的海军高,只是因为咱们全力以赴,而法国人偏师来攻罢了,若是以前这么认为也就罢了,咱们得了法国人的军舰技术,知道了天高地厚,嘿嘿,阎大人如今还能如此想吗?”

阎敬铭对于李鸿章的冷笑视若罔闻,他只是淡淡地说道,“人有多大的肚子,就吃多大的饭,朝廷的各项事业,都是要权衡的看,筹谋的办,我虽然不比李大人精通军务,天下这么多的事儿,那么多的部门,都是要从户部伸手要银子的,您不在中枢,自然是不知道,中枢都是要均衡的办,若是都把银子给了北洋水师,如何能够各项差事齐头并进?手里头的刀是够重够锋利了,可若是拿刀的人身子羸弱,这又当如何是好呢?何况,户部不是就给北洋水师当差的!”

李鸿章脸上通红,“你!”

两个人针锋相对,互不退让,算的闹出了真火,李鸿章正欲反唇相讥,慈禧太后连忙说了一声,“好了!”

两人随即不再说话,听着太后说话,“都是宰相级别的国朝gāo • guān了,怎么还斗嘴起来了?这么上好的雨前龙井,怎么都堵不住你们的嘴啊?”

“臣等失仪,请太后降罪。”阎敬铭有讽刺李鸿章不在中枢的资格,昔日宝鋆算是料理户部的干才,但是他自己不干净,所以对着底下人偷鸡摸狗的行为从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阎敬铭不一样,到了户部就屡次和宝鋆唱反调,后来入直军机,成了宰辅,行事就更加雷厉风行,肃顺是最吓人的,可在户部当差的人里面,阎敬铭的外号是“阎罗王”,这名声可是比肃顺难听给多了,他又是那种技术性的官僚,只是看银钱的走向和动态,对于政治纷争兴趣甚少,在慈禧太后面前也无所畏惧,向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他只是看国库的银子如何用的最好,如何用的最能发挥作用,这是他坚持所有拨款去向的原则,用他的话来说,“无论铁路还是水师,是否重要,我都无需关心,这些具体的事儿,相关的负责人关心就是,我只需要考察这个拨款是否适度就可。”

李鸿章自然也毫不逊色,在他看来,阎敬铭只是精通财计而已,不晓得什么叫大局观,如果水师不重要,只怕江南已经打成了废墟一片,到时候就算有再多的银子,也补不回来这里头的损失,阎敬铭才是鼠目寸光的那一类人。两个人原本气势都极足,隐隐在东暖阁里头对峙,虽然没有怒目相视,分庭抗礼,平分秋色,只是突然慈禧太后发话,不过是闲闲的几句话,两个人的气势顿时消弭无影无踪,一起俯身听命。

“这里头呢,中枢的难处也要兼顾一二,少荃。”阎敬铭说了这么久的话,慈禧太后没有反驳,李鸿章大约就猜得到慈禧太后的态度了,她大约也认为北洋水师需要暂缓投入资金,李鸿章不免失言说道,“西圣……”

“你先听我说完。”太后摆了摆手,“中枢的难处呢,是暂时的,凡事不可兼得,这个道理,不用我说你也明白,中枢的难处。”她扶着腿,站了起来,“就是在于没有多的银子,原本英国法国有几家银行想要借钱给我们,第一个,咱们缺的银子多,他们怕是接济不了;第二个,他们借款的用心啊,不单纯,不是想着在咱们这里赚利息,而是。”慈禧太后站在了一盆兰花面前,摆了摆兰花的叶子,动作温柔,眼中露出的却是十分凛冽的光芒,“想要咱们的命脉呢。”

西方人到那里,到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德性,这个时代是这样,未来的那个位面时代也是这样,从来没有单纯的经济援助,这当然是正常的,但是没用正常的经济贷款借款行为,这个就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和法国,这些国家的借款和贷款不仅仅是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而是更要付出极多的外交或者是关税作为代价,才有可能借的到借款和贷款,并且会借机插手内政,对着国内的事务指指点点,拜托,慈禧太后只是想借钱,并不是想要供几个太上皇回来伺候他们。

英国人最想要的是各地铁路的修建权,这个修建权倒也不算什么,英国人想的就是用英国的贷款来支付给这些修建铁路的英国公司,这样英国等于么与实际出钱,但是中国背上了债务,当然这种花招每个国家都会用,日后的非洲,某国用的十分顺手,但是不应该附加许多修建的条件,比如将轨道的宽度擅自缩小,改成英国标准的宽度,或者是只用英国国内生产的钢轨,以及需要捎带一些港口的单独贸易权和降低关税的特批手续,这些都是让人十分反感的行为。

拿了人家的手软嘴软,真是半点没错,所以政府层面从来没有借款,私人方面听说借款的代价也很高,商业方面就没有禁止了,毕竟说好开放,银行业准入还是要同意的。

另外他们的钱若是都涌进中国,又是重演美帝大肆印刷美金的故事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