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道芬出阁
听得门外赞礼人喊道:“吉时已到,新娘上轿!”何氏忙给道芬披上了红盖头,又好好整理了一番。
刘道芬拜别了母亲,伴娘搀着起身,由刘义之背起道芬往轿子走去。新娘的鞋子不能沾地,据说是为了防止把娘家的福气带走。浦一出门,由伴娘撑起红色的大伞,四个丫头纷纷往伞上洒着米粮。
鼓乐声渐远,看着轿子离去,刘牢之觉得身心疲惫,懒洋洋的只想躺在床上就不起来,身体好象被抽空了一般。看着何氏表情落寞,好生劝慰。
何氏无奈地道:“这闺女就是给别人养的。十几年的养育,一朝离去了,这心里啊,空落落的。”
刘牢之对何氏说道:“母亲不必忧心,两家隔得不远,母亲想姐姐了,随时接了过来。”
何氏叹道:“哎,哪有那么容易?”
刘牢之笑道:“母亲不妨趁着这段时间,给二哥把亲事赶紧定下来,让咱们家也增加人口。”
“对,对,对!咱们家也娶媳妇!”何氏应声道。
安慰好母亲,刘牢之回到自己的小屋,饭也不吃,径直躺下睡了。
刘牢之站在学校的门外,听到里面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心情舒爽了不少。
京口为流民聚集之地,也出不少人才。但是总的来讲,能够做到一郡太守的,少之又少。非高门出身的读书人,往往三十岁才开始从州郡小吏做起,升迁更为不易。
晋陵郡地方,虽说地广人稀,但是此时开发不足,熟田不多,大多数官宦之间也是靠朝廷俸禄来过活的,一旦这些官员卸任或者在任上离世,家人往往生活就很拮据。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做生意呢?
因为这个时代,“货殖”可不是一个好听的词,此时朝廷政策重农抑商,宁肯种地读书,守着清贫,也是不愿意做商人的。商人受歧视,社会地位低下,有劳役或者征发军队的时候,首先征发的就是商人和赘婿等地位地贱的人。其实世家大族虽然通过占有大量土地,建立庄园,大体上实现自给自足,但是奢侈品还是必须要靠从外输入的,而且世家大族私下也是有不少生意的,只不过是下人打理罢了。
早上跟随刘衡一路往学校走,看到的多是贫穷的人家,破落的院子。学校的选址是刘家的一处别院,买了周围邻居的房子,清空后扩建的。经过一年的改建,原先的房子基本都不见了。学校的样子类似后世乡镇的小学,房子一共六排,每排三个教室,教室前后开窗,用的都是双层木窗,镶嵌玻璃,外面的木窗上还有钢筋。教室前后的墙上都修建了黑板,教室的前面是讲台,教室中间则摆了三列桌椅,每个教室能容纳五六十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