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不可思议的票房(下)
……
而对于《那些年》这部有可能创造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电影,各种新闻媒体不可能无动于衷,事实上早在第一周的电影上座率过七成以后,就已经开始有媒体开始关注这部这部电影了。只不过那时候这部电影的票房才只有可怜的二十万,所以关注的媒体只有乐峰手里所掌握着的资源。
但是这种情况随着第一周周末百分百的上座率和二十几家影院四十二万的票房所打破,而到了第二周的周末,《那些年》凭着四百家影院的票房就打败了二十多部上千家放映影院的电影,进入前三甲,让所有的新闻媒体都不能不正视。
最后,到了电影放映的第三周,陈平继续增加放映影院,让《那些年》荣登票房榜,顿时抢占了所有娱乐版块的头版头条。
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如果哪家娱乐新闻的头版头条要不是这部电影,那这家娱乐新闻媒体,就基本可以关门歇业了。
不过在这方面,上海的媒体们倒是占据着先天优势,因为乐轻云并没有她的经纪公司,只是在李居朋的公司里,帮陈平赚钱的在校学生罢了,所以在陈平的刻意保护之下,几乎没有什么媒体能采访得到她。
但是由于各新闻媒体追到了李居朋的公司,反倒是让李居朋的公司借机火了一把,一下子,众多上海的演员模特纷纷主动来公司报名,甚至还有很多人暗示可以潜规则什么的,倒是让李居朋的日子过得非常自在了。
当然,其实陈平也是想来公司客串一下的,但由于乐轻云这边看得紧,再加上自己公务员的身份,就只好作罢了。
此外,各大娱乐媒体,他们都是有旗下的影评人的,虽说这些影评人对于大多数电影都是交口称赞的,不过他们也都还是要自己去影院观看他们所要评论的电影。不过在这里,却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由于《那些年》的人气实在太火爆了,电影票太紧张了,以至于诸多影评人居然都在第一时间买不到票了,最后只好通过影院内部的关系,才能弄到一张电影票进场观看。
这些媒体不仅是报道,甚至还把“那些年”都引用成了一个造句格式了,比方说各媒体推出的一些板块就有“那些年,我们一起看的电视剧”等等。
除了新闻媒体,《那些年》在网络上的号召力也非常不小,只不过在网上大家讨论的焦点基本上都从电影本身,转移到了女一号乐轻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