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安排完韩国的事务之后,杰德又要忙着为年底上映的《辛德勒的名单》和《费城故事》忙碌了。由于两部电影的发行方都是环球,因此大家都比较体谅杰德的忙碌。好在此时斯皮尔伯格终于能够正常地工作了,因此《辛德勒的名单》的宣传却是比较四平八稳。因为这样的题材没有人敢挑剔什么,何况斯皮尔伯格的名气还摆在那。反倒是《费城故事》有些尴尬,这是一部关于同性恋兼艾滋病人争取自己权利的电影。这个题材在21世纪都是个非常敏感和尖锐的话题,何况是在还相对还比较保守的90年代早期?后世有学者在研究为什么杰德最后与环球渐行渐远的原因时,发现根源居然就在《费城故事》上。在杰德的剧本中,男主角其实是有段床戏的,但是制片方为了不过分刺激保守分子,而将这段戏给删除了。可据主演汤姆汉克斯和导演乔纳森黛米说,“(这段戏)一点也不挑逗而且丝毫没有意思的意思在里面,相反这是一段自然而然的情节。我们都认为这段情节对故事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可是(制片方)还是被删除了。为了这段戏,编剧谢尔曼先生据理力争,但是并没有得到(制片方)支持。最后谢尔曼先生愤怒地离开,并表示环球以后一定会后悔这么做的。”在重新制作的《费城故事》导演剪辑版dvd里,环球终于将这段情节给补充进去了。
杰德除了创作了《费城故事》的剧本之外,还特意找来了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希望他能为这部电影完成一首插曲。斯普林斯汀表示当时的会面让自己很吃惊,因为他不相信会有人来找他创作一首电影插曲。“不过在听完谢尔曼先生讲完整个电影的故事之后,我有了灵感。这是一个很伤感的故事,但是却不是颓废的,你应该能感受到其中的坚强。我的眼前渐渐有了画面,一条灰色的街道,冷漠、伤感和绝望。但是我在这条街道上,我就有义务为这条街带来点什么,所以最后我们就有了《费城街道》这首歌。当我为谢尔曼先生播放demo的时候,他很激动,他表示他要的就是这首歌。”
不过相较于杰德选中了《费城街道》的顺利,他为自己挑选的处女作剧本却非常纠结。事实上,杰德已经有两个剧本,《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两部都是杰德最新购买的版权,一部是温斯顿·格鲁姆的小说,而另一部则是斯蒂芬·金的小说。杰德很清楚这两部电影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整个1994年就是被这两部电影的光彩所笼罩着。但是杰德更清楚的是,自己很难同时执导两部电影,何况是两部注定要成为经典的电影。所以自己势必要让出一本剧本,可自己留下哪本呢?相比较而言,杰德或许希望自己去拍摄《阿甘正传》,因为这部电影的题材相对更加讨好。可这不符合杰德的性格,他骨子里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可从一个新导演的立场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显然不是一个好操作的作品。题材阴暗而且相当冒险,一不小心自己就会将未来的经典拍成一部搞笑不成功的烂片。到底该如何选择?杰德关着门想了三天之后,终于出门对老贝尔说,“帮我联系下雷石东先生吧,我想他会喜欢我给他准备的礼物。”
杰德决定好自己的处女作剧本之后,便跟随《辛德勒的名单》剧组前往华盛顿特区,这是《辛德勒的名单》的首映城市。按照环球的计划,他们将分别在华盛顿特区、纽约市和洛杉矶市三个地方首映之后,再在全国公映。看到环球的这样安排,就发现这部电影的政治宣传目的非常明显了。不过想想一直在背后支持这部电影的全美犹太人协会,所以杰德也释然了。尽管《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某种意义上的“政治宣传片”,可杰德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也没有篡改既有的历史。相反杰德也觉得大家的确需要这样的宣传,无论是否真心。而且据说,克林顿总统将会莅临首映礼。想来也是,这个既可以讨好犹太人有能宣传世界和平的机会,怎么会少了美国的政客们呢?
作者有话要说:文中提到的《streetsofphiladelphia》,《费城故事》的插曲。回应一个问题:有读者问:男主角已经换了芯,怎麽可能会对《辛德勒的名单》背後的史实而心痛?我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情感并非因为你不是这个族群而不感到痛心。我举一个例子,张纯如女士。她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除了血统上来说是中国人),爲什麽她会因为撰写“南京大屠杀”的小说而情绪崩溃?按理说,她没有经历过南京大屠杀,而且也不像国内会接受这样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她所撰写的这本小说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并连续十八周跻身《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冠军。难道美国人们突然就变成中国人了?同情心是所有人类共有的情感,并不会因为你没有经历过而变得不存在。
☆、抵达内心的深处
《辛德勒的名单》全球首映日定在了1993年11月30日,美国华盛顿特区肯尼迪艺术中心,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日子。肯尼迪艺术中心内的电影放映厅并不大,除了社会名流、政界要人之外,也就只有一些特别有名望的影评人才会被获邀参加。
当然,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通过全美犹太人协会召集起来的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或他们的亲属。因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首映礼,所有获邀嘉宾都被要求换上深色调的正式礼服。同时也很罕见地,电影正式放映前没有制片方或发行方的发言,而影评人们也没有举手提问,仿佛约好了一般。
镜头从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开始,黑白色调的胶片上记载的是泛黄的记忆,一家人在那低声吟唱着圣咏曲。这是一个并不富裕但是却很幸福的家庭,所有人都为这一幕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可是这样的幸福场景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很快一段黑底字幕出现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后,这样的黑底字幕都被电影学院的教授们视为割裂故事情节的异端,是绝对不容许再出现的。可是在这里,没有人觉得这个黑底字幕有什么不好的。因为所有人都猜到了后续的情节,幸福已经结束,灾难才刚刚开始……
因为杰德和斯皮尔伯格的坚持,整部电影的拍摄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现代的技巧。轨道车、吊臂、大型支架什么的,那只是很偶然的情况下才用。整部电影最多的是采用黑白手持摄像机进行拍摄,微微晃动的画面既体现了故事的历史性,也让人觉得有些不安。
就在人们准备接受一些痛苦情节的时候,电影的画面却切换到了一个盛大的酒会。身着华服的男男女女们正酒酣面热,觥筹交错间仿佛是一个幸福安乐的世界,而本片的男主角也登场了。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这个乱世里拥有自己的生意,而且他还和德国人打得火热。在这样的社交场合里,他不仅让女士们为他倾心,也让德国的军官们乐于结交他。他从一开始就并不是一个多么好的人,甚至他还有点自私。
起初,他并不同情犹太人,仅仅只是将他们当做一个个相对廉价且好用的雇工。但是在他有意或无意的安排下,终于有一小群犹太人躲过了屠杀。因为德国人需要能为他工作的人,即便他们是犹太人。而谁能将犹太人带出被屠杀的命运?辛德勒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和犹太人史丹的合作,让辛德勒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便他与史丹的合作初期还是那么性格恶劣。史丹知道自己必须与辛德勒合作,这样他才可以利用雇工来保护一些同族。
但是辛德勒的恶劣态度还是让史丹忍不住嘲讽,“我们提供了资金,又提供了人力,那么您呢?先生!”
辛德勒懒洋洋地回答道:“我?我将负责公司的宣传,并不工作,只是搞搞门面工夫。”
或许在平常,史丹会将辛德勒轰出去,但是在这个时候,他选择了合作。辛德勒的工厂开张了,留个犹太人的最后一艘方舟终于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