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东条英机传 > 分节阅读 9

分节阅读 9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拥护第二十九军保卫华北”的口号,对第二十九军表示大力支持。他们还经常趁着第二十九军部队演习的机会,派代表前往慰问,并讲述抗日的重要意义。这些青年学生的爱国活动,更加鼓舞和激发了第二十九军广大官兵的抗日热情。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内和平的实现、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空前高涨,使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的分裂破坏活动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但是,它决不容许中国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它要断然实行它的“国策”,发动对中国的全面军事进攻。特别是当它得到了德、意法西斯的支持和英、美的纵容之后,就更加助长了它的侵略气焰。

华北的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呼声也一天比一天激昂。日军加紧在中国长城地区集结,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现在是万事俱备,只要制造一个新的“事件”就行了。“事件”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古老的芦沟桥畔发生了。芦沟桥离北京城10公里,特务头子土肥原事先曾到现场进行了精心的策划。

那天晚上,日军在芦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中国军队守卫在宛平城内。日军诡称从中国方面听到枪声,日本特工队长随即向中国方面提出抗议。他说,演习时有一个叫石山的士兵失踪了,很可能是被中国人打死或抓走的。于是,兵临城下,非要进城搜查不可。中国驻军拒不开城,日军一个营便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我发起野蛮的进攻。

所谓“士兵失踪”只是日本的故伎重演而已。“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就借口一名军官中村震太郎上尉失踪而挑起事端,占我沈阳,陷我东三省。其实呢?这位中村上尉并未失踪,只是背着他的上司去搞罪恶的勾当罢了。后来日本当局怕露了马脚,不得不偷偷把他遣返回国。这次芦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又是借口在军事演习中一个日本士兵“失踪”了,从而无理闯入我吉星文团防区,狂妄要求搜查宛平,并且炮轰宛平城。正如冯玉祥将军在这次事变发生后两周对记者说的:“芦沟桥事件之发生,决非偶然;日本人又欲以‘九一八’的故伎,重演于华北了。”

日寇的无理进攻激起了中国将士的愤慨,我当地驻军吉星文团奋起抵抗。战士们豪迈地提出:“誓与桥共存亡,决不后退!”战斗开始不久,我平汉线的铁路桥及其附近龙王庙等处,曾被敌人攻占。至8日下午,我军从长辛店以北及八宝山以南,一齐向敌人反攻,并与日军实行白刃战,复将铁路桥及龙王庙等处夺回。

第二十九军官兵,由于受到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平各救亡团体慰劳和鼓励的影响,他们深刻地懂得了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当前最凶恶的敌人,不把日本侵略者打败,全中国人民就有当亡国奴的危险。在战争开始的第二天,中共地下组织即领导组织起北平各界抗敌后援会,发动广大群众援助第二十九军抗战,并派人与吉星文团取得联系,鼓励他们英勇抗战,愈益加强了他们至死不退的决心。因此,我军官兵在劣势装备的不利条件下与敌作战,士气旺盛,人人皆以大无畏精神顽强抵抗,奋勇杀敌,有不少受伤官兵坚持不下火线。某天夜间,敌人以坦克向我阵地冲来,我以一连的兵力,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冲锋前进,将敌人的9辆坦克全部打退。

附近军民看到了自己的军队英勇杀敌。在中共领导下的各救亡团体的发动下,人们纷纷冒着敌人的炮火参加救护工作,把受伤官兵送到医院,送水送饭、搬运dàn • yào的群众更是往来不绝。有的群众看到我军伤兵,感动得落下泪来。长辛店铁路工人为了协助军队作战和固守宛平县城,很快就在城墙做好了防空洞和枪眼。所有这些生动感人的事迹,愈加振奋了前线的军心,鼓舞了战士保家卫国的壮志。

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立即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宣言说:“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抵抗,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打算。全中国同胞们!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华北当局与国土共存亡的宣言。我们要求宋哲元将军立刻动员全部第二十九军开赴前线应战。我们要求南京中央政府切实援助第二十九军。并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的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立即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准备应战。立即肃清潜藏在中国境内的汉奸卖国贼和一切日寇的侦探,巩固后方。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华北!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接着,7月13日,中共中央又在延安召开了有全市共产党员和革命机关工作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máo • zé • dōng主席号召:“每个共产党员与抗日革命者,应沉着地完成一切必须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战前线。”

中共中央和máo • zé • dōng主席的号召,大大地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抗战的信心,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从抗战开始的第二天起,北平中共地下组织,立即组织北平的各爱国团体出动到前线救护伤员,携带慰劳品分赴前线及医院慰问,并进行了支援抗战的各方面工作。在这一期间,冀察军政当局每天都收到全国各地发来的声援抗战的电报和信件;还有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汇来的一批批的款项,作为支援抗战的经费。有不少国民党的将领发出通电,要求开赴前方参加抗战;海外华侨团体也纷纷电请南京国民党政府出兵保卫祖国。芦沟桥的炮声,已经激起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民族义愤。

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武装进攻中,仍没有放弃通过“谈判”而夺取平津以至囊括华北的阴谋;它宣称华北事件可以“局部解决”,对冀察当局采取威逼和诱降兼施的办法。北平、天津的一小撮汉奸,在其主子的号令下大肆活动起来。在他们看来,这正是为他们的主子日寇效忠的大好时机。汉奸齐燮元,过去曾建议宋哲元恢复北洋军阀政府的五色国旗,现在又亲到北平市长秦德纯的寓所劝降,他对秦说:“如果与日方进一步地合作,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汉奸潘毓桂、张壁、陈觉生等,还乘此机会秘密进行逼走宋哲元而使冀察进一步伪化,以遂其卖国求荣之愿的阴谋活动。而就在这威逼和诱降兼施的烟幕下,日寇却更积极地策划大规模的侵华战争。7月11日,日本首相近卫文NBA29召集了紧急内阁会议,16日即调派10万陆军来华;17日,东京“五相会议”,又决议动员侵华日军40万。

在日本帝国主义燃起战火和发动大规模战争的紧急形势下,在华北军民奋起抗战和全国人民要求抗战的怒潮下,国民党政府在庐山召开的谈话会仍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亲日派大唱“战必败,和未必大乱”的亡国论调;英美派则等候美国表示态度,以决进退。7月17日,蒋介石发表的庐山谈话,虽然宣布了准备抗战自卫的方针,但仍“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芦沟桥事件的解决”;而张群玩弄的“和必乱,战必败,败而后和,和而后安”的“十四字真言”,竟成为国民党对待神圣抗战的秘宝。

所谓“十四字真言”,就是说在大敌入侵、举国要求抗战的情况下,一味求和必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势必天下大乱。因此,必须假装抗战,应付一下,但一战就败,败而后和就可以遮人耳目了,和后再借日本的力量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一消灭,就可以“永治久安”了。当时在国民党内,妥协投降的言论五花八门,无奇不有,除张群的“十四字真言”外,还有美国买办孔祥熙的“抗战不如参战,参战不如观战”的“十二字密诀”。其真意是,参加抗战的招牌可以打一下,但实际上是观而不战,让共产党和日本帝国主义厮杀,待两败俱伤时,再收“渔翁之利”。

在蒋介石fǎn • dòng政策的影响下,直接肩负着冀察军政重责的宋哲元,却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他把日军的大举进犯仍看作“局部的冲突,能随时解决”。这种苟安的心理,和蒋介石仍想寻求“外交解决”的侥幸心理一样。因此,在华北军民坚决抵抗日军的同时,宋哲元仍在日本的欺骗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无法满足日本侵略要求的谈判。

就在谈判的过程中,以东条英机为参谋长的关东军,捷足先登,北宁路每天都有满载关东军的兵车自东北络绎开进关内,从海道运来的大批日军也由塘沽口紧急登陆,热河省的日军也经古北口开至北平近郊。在空军方面,日本除了集结在天津东局子飞机场的飞机以外,还在塘沽附近修筑了空军基地,每天派出飞机在北平上空和平汉路沿线进行侦察。当日本援军调齐后,便又开始向我大举进攻。

21日,敌炮击我宛平县城及长辛店一带驻军;25日,炮击我廊坊驻军;26日,日机10余架猛烈轰炸廊坊。同日,北平广安门外有30多辆汽车满载日军,企图冲进城内。27日,日寇一面向冀察当局提出最后通牒,限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冯治安部)于28日正午以前自北平附近退尽;一面即于当晚猛攻南苑和北苑。28日,日军继续猛攻,并以飞机轮番轰炸,南苑守军死伤惨重。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向城内撤退时,被敌人截击,相继阵亡。宋哲元于28日晚自北平逃往保定。30日,北平被日军占领;天津也在日军的猛攻下,同日弃守。沦陷后的平津,又成为日军进一步进攻华北和全中国的重要基地。

芦沟桥的烽火,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全面抗日战争便从此开始了。

平津沦陷后,华北战场上的日军就以平津为据点向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三方面进攻;又从长城线向西切断同蒲路,然后南下,从平汉路西取正太路,以会攻山西。夺取山西是当时日军在华北作战的首要目标。

这时身为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心急如火,认为为天皇立功的机会到了,就迫不及待地带领关东军一支“精锐”兵团向察绥扑来。东条为打开通往山西的道路,沿平绥线进攻南口,8月2日于张北击败了刘汝明的军队,越过长城线,攻占了万全县,夺取了八角台。8月24日侵占了张家口。沿线国民党守军,采取了消极被动的单纯防御作战,坐待敌人的集结和迂回而不主动出击,其后则不战而退,以致平绥线上的战略要地相继沦陷。接着,日军由察南向晋北挺进,晋北重镇大同守军又弃城逃走,使敌人轻易地于9月12日侵占了大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