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黄皮白瓤
后世,由法国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拍摄的《拉贝日记》,无论是从电影的角度,还是从商业的角度,都完全无法和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相提并论。虽然,日本人在南京进行的南京大屠杀,是一件完全不逊于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惨无人道的事情。
而电影《拉贝日记》,也没有将《拉贝日记》中拉贝和相关人物的真实风采展现出来。
虽然,在后世,这部《拉贝日记》在日本被全面禁映。虽然,这部电影被认为没有那么血腥暴力,是不会引起中国人反感的。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唯一能和《辛德勒的名单》相提并论的,无非是服装和场景细节,还原的比较好,有时代风味而已。
所谓的“没有过分卖弄血腥暴力之嫌”,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避。当然,这种回避和导演的立场有关。罗瑞·加仑伯格拍这部《拉贝日记》,并不是以中国人的角度去拍摄和叙述,从电影开始,罗瑞·加仑伯格构建故事所用的主要人物,便是西方人。
并且,一直是西方人。唯一一个东方人的视角,即张静初饰演的琅书,也并不真实有力。罗瑞·加仑伯格,似乎是在用一种上帝的视角,将西方人变身为救世主,来拯救慌乱、无知、愚昧的中国人。
电影中,拉贝的司机,似乎从来也学不会有事先敲门。这种对中国人智商的蔑视,似乎是自然而然。毫无牵强。但是,无论是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故事的角度,都极不合理。一个能在短时间内死记硬背下绕口外语的人,居然会不记得敲门?而且,这个细节,在拉贝原版的日记中,似乎并不存在。
这种救世主的视角,本质上并不是为了让人记住历史,而是为了让西方观众看得爽。看得自己也产生了一种幻觉,似乎,自己也是那个救世主。这种心理结构,其实和好莱坞套路化、模式化、商业化的英雄救世大片,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好莱坞英雄的厮杀搏斗,变成了《拉贝日记》中的斗智斗勇。好莱坞大片中的外星人、变形人或者某某怪物等反派,变成了日本人而已——也只有这个比喻还算是有点道理。
甚至,罗瑞·加仑伯格所拍摄的《拉贝日记》,编故事的水平还不如好莱坞大片。因为,即便是以商业化为目的的英雄救世,导演和编剧们也会将被拯救的一方,当做一个智力正常、形象不错的人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