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考评
并且,这部详尽真实的电影,让不明李香兰真相的中国人也看清楚了李香兰的本性,其反战的意图,远比国人想象的要多。并且,在电影中,李香兰并没有回避自此曾经出演《支那之夜》等电影的史实。算得上态度诚恳。
原本,因为在李香兰作为战犯被审判,而对李香兰有所芥蒂的中国人,心中终于对李香兰有所谅解。
而倍受打击的,却是原本将李香兰视为偶像或者梦中情人,又对战争抱有积极态度的部分日本人。不但心中的女神被中国人追走了,而且,这女神居然根本就不认可他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许多人就此气焰全无。反战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对于这样一部在十几天之内风靡亚洲文化圈的电影,美国人自然不能无视。阿尔伯特很快便给余生打了电话。想要在华纳的院线,独家放映《李香兰》。
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娱产品,能有机会走上世界舞台的并不多。而余生独占其半壁江山。原因很简单,并不是中国文化如何如何不好,也不是老美就在文化上更胜一筹。而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固有的文化差异。
很多时候,美国人并不能欣赏带有中国人审美倾向的、原汁原味的中国艺术。就像中国人即便学会了英语,很多人也不能顺畅的阅读原版的《华尔街日报》一样。即便是到了后世,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改观。
在后世,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断层,美国人的大片,在电影市场上横行霸道。叫好又叫座的中国电影,却屈指可数。能走向世界,让美国人叹服的,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出现了文化断层的中国人,很少有兼具理论和创作、兼具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师级人物。自然也就缺乏能将口味调和的东西兼具,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作品。相对衰弱也是理所当然。
余生从后世带来的作品,能在这个时代所向披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虽然作品和受众有着时代的差异,但是,作品中口味的调和却是恰到好处。有个人视角出发,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李香兰》,便是这类作品。
更何况,美国人最希望看到的,还是一个无害而反战的日本明星。这一点,切中美国人的心理。
所以,东方文化韵味极为浓郁,绝大部分场景都在讲述中国的《李香兰》,在美国上映后,并没有出现其他电影人担心的水土不服的问题。相反,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纯真自然的东方女子,在欧美大片林立的美国,显得独树一帜。对观众构成了额外的吸引。
即便这些东西都没有,还有余生这块金字招牌在。在余生接连横扫了几届奥斯卡之后,即便是一部烂片,只要挂上余生的名字,都会有不错的票房。
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李香兰》这部电影,在美国的票房收益,已经可以用火爆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