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粮食战争【3】
“现在广东有多少存粮?”宋哲对岑春煊问道,紧接着又说道:“本官要实际的,你明白本官的意思了吗?”
清朝的官员是出了名贪官污吏盛行的,粮食方面自然免不了的。这怎么贪污呢?
古代皇帝为了防止丰收的时候谷贱伤农,又怕荒年的时候没有粮食赈灾,感到苦恼。战国时李悝想到了解救的方法,他在魏国实行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存储粮食的仓称之为常平仓,寓意是时刻平稳粮价。
制度的本意是好的,然而执行的人思想就不见得好了。
不可能每年都有灾荒发生的,存储在常平仓里面的粮食也不可能一直存放着,这岂不是让粮食发霉,浪费了粮食吗?所以基本上在每年秋收前后,通常会将常平仓里面的陈米出售,空出来的空间放置新米。
这就给了贪官污吏上下其手的机会了,胆子小的,将新米当陈米出售。陈米价格往往只有新米的二分之一多点,甚至更加低。这中间的差价利益,自然是贪官污吏和商人从中分了。
胆子大的贪官污吏怎么办?明明没有灾荒的,却给朝廷上报有灾荒。有灾荒了,自然要开常平仓了,这个时候自然可以趁机将常平仓里面的新米、陈米出售一空。对上朝廷还振振有词的说全用在赈灾上了。
新米代替陈米还只是赚取一些差价,卖了粮食的钱银还落在朝廷上。这种“赈灾”办法直接是空手套白狼,钱全落到贪官污吏和无良商人裤兜里面。
这也是为什么一再叮嘱岑春煊的原因。
岑春煊有些无奈的说道:“经过下官调查,只能够确保广州府粮食存储数量,其他州府的还有待清查。”
宋哲脸色有些难看,但也还是点了点头说道:“广州府还存储有多少粮食啊?二万三千石,其中有一万石是军粮,不到迫不得已,不能够动用。另外的一万三千石,大部分是夹杂着沙石的陈米。”
所谓夹杂着沙石的陈米,又是贪官污吏的一种贪污手段。陈米虽然价格便宜,但再便宜也能够卖出一石陈米五、六钱银子的价格啊!不过好比广州府这样的省治,除非拉两广总督、广东巡抚一起来贪污。否则想说广州府某地灾荒难度很大,毕竟就在对方眼皮子低下,弄虚作假难度非常高。
不过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钱贪官污吏什么办法都敢想出来。不能够说灾荒是吧?那么可以在陈米中夹杂沙石,代替减少了的陈米重量。只要不撕开米袋,通常是发现不到里面夹杂着沙石的。
个别丧心病狂的贪官污吏甚至敢将常平仓大部分粮食调包,米袋里面填充的直接是泥沙。为了遮掩,他们会将泥沙放在常平仓里面,外围则是放着新米,上面指派人来检查的时候,往往只检查外面的粮食,故而可以轻松瞒天过海。
广东省九府四州,其中毫无疑问以广州府最为富有、吏治颇为清平,然而广州府存粮都如此糟糕,其他州府情况可想而知了。
宋哲无奈道:“尽快清查各州府存粮状况。”
岑春煊问道:“如果查出问题来……怎么处置?特别现在很多主官都回乡祭祖,或者外出拜访好友。”
岑春煊暗示,这事情就这样算了,毕竟现在宋哲的麻烦也不少,就只眼开只眼闭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