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30
但金球奖却对此说了“不”,这刹那间让整个颁奖典礼的走势变得有趣起来,以雨果为核心所产生的话题效应,迅速席卷了整个北美大陆:到底是选择“七宗罪”的无名氏还是选择“死囚漫步”的马修呢?雨果和布拉德·皮特的正面对决最终会走向何处?雨果和尼古拉斯·凯奇的竞争又是否会出现意外的结果?雨果能否在最佳原创剧本里一举夺魁?
最重要的是,赢得了三项提名——其中演技双提名的雨果,能否继“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再次夺得小金人,将过去数年的强大声势推向巅峰;还是会过犹不及,最后反而是空手而归?
如果错过了如此精彩绝伦的一年,雨果还能否再次复制这样的奇迹呢?如果今年没有拿奖,是不是意味着雨果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是否会盛极必衰,从此就开始走下坡路,重复当初“死亡诗社”之后的道路呢?
无数个悬念、无数个问号,将人们的期待感完全牵动了起来。
此时虽然颁奖季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但此前各大颁奖典礼的结果还是成为了人们的参考依据,雨果拿下了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美国演员工会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和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头衔,而尼古拉斯·凯奇则在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和金球奖称雄,可以说,两个人是齐头并进、不分高低,难分胜负。
严格来说,尼古拉斯·凯奇还略微占据了上风,因为雨果在柏林电影节摘下了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虽然说雨果从柏林载誉而归之后,金球奖的处境变得无比尴尬起来,但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柏林和奥斯卡的口味是截然不同的,相反,金球奖的品味才是最接近奥斯卡的。
截止到1996年为止,柏林电影节历史上所有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的得奖者,最终在奥斯卡上顺利问鼎的演员只有三位,分别是1963年的西德尼·波蒂埃(),1965年的李·马文()和1994年的汤姆·汉克斯。
由此可见,奥斯卡对于柏林电影节的审美观念并不赞同,许多人甚至戏言,二月份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得主就可以直接宣告与奥斯卡无缘了,虽然这只是戏言而已,但却可以由此看出这两个协会的取向截然不同了。
金球奖却是另外一个面貌,他们的得奖名单与奥斯卡重合率十分高,过去五年时间里,金球奖和奥斯卡影帝得主有四次保持了一致,影后更是百发百中保持了连续五次同步。
这也是金球奖之后掀起了轩然大波的重要原因,所有人都认为雨果今年是占据上风的,绝对堪称是得奖良机,但结果却是尼古拉斯异军突起,称雄金球奖,再加上今年金球奖其他五个部门也都是方寸大乱,这才制造了千夫所指的乱局。
后来,伴随着雨果勇夺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虽然审美契合度不高,但还是让悬念重新回来,雨果能够再次创造奇迹吗?
可以说,如此巨大的一个悬念,让即使身为参与者的媒体记者们也燃起了好奇心,他们是过去几年时间里雨果事业辉煌的见证者、参与者、奠基者,所以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热情更加激动更加亢奋,这让他们也加入了炙热的讨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