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19
詹姆斯还在报道之中力挺“生死时速”,认为这部作品会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很有机会在竞争激烈的喜剧周末创造票房奇迹。
“美国周刊”的这篇报道正中科林下怀,他还担心没有媒体呼应,削弱报道效果,所以看到“美国周刊”的报道之后,科林立刻又在“纽约邮报”刊登了第二篇报道,此时恰恰是“生死时速”的首映当天。
“面对本报的指责,雨果·兰开斯特甚至不敢接受媒体的采访做出回应,本报记者前后三次试图联系兰开斯特以及他的经纪人,但他们都拒绝了我们的采访请求。这是心虚的表现吗?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却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生死时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甚至有可能连成本都无法回收。年初‘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尼古拉斯·麦克伦曾经宣称,他认为‘生死时速’有机会冲击一亿美元的票房,但本报却认为这部电影有机会冲击两千八百万的成本线!
由于兰开斯特拒绝了本报的采访,我们只能在此询问他这个问题,‘雨果,你觉得票房能够突破一亿门槛吗?如果不能,你愿意接受本报的采访吗?对你过去几个月来拒绝采访的无礼行为道歉吗?’”
这篇报道的标题赫然就是“一亿美元的采访?”充满了“纽约邮报”对雨果、对“生死时速”的嘲讽。
科林选择在“生死时速”首映式当天把年初“洛杉矶时报”的战帖翻出来,唤醒了所有媒体、所有观众的记忆,其实就是要煽动媒体的气氛,让雨果在首映式上不好过,因为几乎没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有这个能力冲击一亿美元的门槛;更重要的是,等“生死时速”惨败之后,“纽约邮报”就可以一鼓作气地把雨果的傲气打击掉。
科林的谋划显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此,仅仅依靠“纽约邮报”营造起来的声势自然是不够的,而这一次,科林找到了同盟!或者说,同盟主动站到了科林的身后!
第876章联手抵制
年初“生死时速”拍摄期间,雨果因为爆炸的意外而进入医院检查,但结果却因为记者破坏了医院秩序而闹得十分不愉快,雨果甚至说出了“生死时速”拍摄期间拒绝媒体采访的狠话。这让许多记者都愤愤不平。
一直以来,新闻媒体就是高高在上的“无冕之王”,因为他们掌握着舆论导向的权利,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笔杆子对事件的发展、民众的态度进行引导和控制。也许记者就只是一个人而已,但是他所创造的文字却可以掀起一股风暴,让整个社会都成为他的背后支持者。所以,新闻媒体始终有着自己的骄傲和清高,他们即使没有加冕,也拥有无上的权利。
即使在娱乐圈也是如此,电影公司、经纪公司始终不会放弃媒体的人脉,因为这就是他们的传声筒,这就是他们创造商业价值的必备工具,所以更多时候是娱乐从业人员恳求着记者进行采访、进行报道。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艺人开始摆起了架子、秀出了姿态,不仅对记者不理不睬,不愿意配合,甚至还对记者拳脚相加。当然,在娱乐至上的年代,这些负面新闻也成为了记者们谋取利益的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们就愿意一直忍气吞声下去。
如果说马龙·白兰度、西恩·潘、詹姆斯·迪恩耍大牌,封杀记者,那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底气,足够强势,让记者们越发趋之若鹜;那么雨果·兰开斯特居然也摆出如此姿态,着实是让记者们心气难平。
年初医院事件之后,记者们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过去一年时间里他们一直被雨果牵着鼻子走,这一次终于是忍无可忍了。
不少记者都认为,既然雨果封杀了自己,那么他们也可以反过来封杀雨果,封杀“生死时速”剧组。也许一开始看起来是记者们居于弱势,但事实是,等到“生死时速”上映时,没有媒体愿意配合报道,到时候哭的就是电影剧组了,还有投资打水漂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在现代电影产业里,没有媒体报道进行配合宣传,电影想要取得票房就是一个笑话。所以,记者们坚信,在这场封杀大战里取得最终胜利的会是他们。
特别是小部分记者经受不住诱惑,在雨果和桑德拉绯闻爆发出来之后,又再次前往了“生死时速”剧组进行采访,还有一些认为终于抓住雨果小辫子的记者也迫不及待地凑了上前。结果又是一鼻子灰。
这下就彻底激怒了记者们,正当他们打算把封杀进行到底时,事情却又不遂人愿。
先是雨果拿了奥斯卡小金人,这几乎就不可阻挡,虽然不少媒体都把目光转移到了“辛德勒的名单”、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身上,但依旧无法阻止人们对雨果的关注;随后雨果又在戛纳拿到了影帝,“低俗小说”在欧洲一炮而红,记者们面对如此新闻根本没有办法无视——因为无视就是他们的失职;更不要说随后爆点多多的“荣耀之路”巡回演出了,记者们根本无法忽略雨果的存在。
于是,这“封杀令”就一拖再拖,从一月一路就来到了六月。
许多媒体都心有灵犀地不再提这件事,因为他们的封杀根本没有成功,结果还是自己腆着脸凑到雨果身边去寻找新闻,这实在是对“无冕之王”的最大讽刺。可这一次却不一样,“纽约邮报”的报道再次把记者们内心的愤怒煽动了起来,而且压抑了五个月时间,这五个月里的憋屈和愤慨越发浓厚起来,让不少媒体一夜之间就完全爆发出来。
记者们为自己找到了完美的解释理由:从医院事件开始,他们想要封杀的是“生死时速”,而不是雨果,一直都是如此。
所以过去五个月时间里,他们报道了雨果的新闻,但却没有报道“生死时速”。现在,“洛杉矶时报”又嚷嚷着“生死时速”的票房肯定可以突破一亿门槛,那么其他不愿意和“洛杉矶时报”同流合污的无冕之王们就要看看:如果没有任何宣传配合,本来就不被看好的“生死时速”到底拿什么资本来创造票房!
于是乎,在“纽约邮报”和“美国周刊”的争论开始之后,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又或者说是什么报道都没有。他们报道的是“纽约邮报”的指责,认为这篇报道颇有道理,然后列举了雨果的一大堆罪状;但是他们却对“生死时速”没有任何报道,没有指责、没有批评、没有关注,就彷佛本周根本没有一部叫做“生死时速”的电影即将上映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