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47
代州之战是西侍军的独唱,广锐、控鹤二军对战阿里,这场战没的规模和意义却不同凡响。
阿里已经不能再撤,当太原府失守就明白,他必须要守住雁门,不然宋军会进入西京路,乌剌海城防御将彻底瓦解,大金的西线再也没有办法挽救。为了尽可能牵制宋军,给兀术创造时机,做最后挣扎了。
为期两天的会战打的非常激烈,宋军的兵力并不算多,禁军两个军,外加校阅乡军共计五万人。
双方都尽了最大努力,阿里利用天险组织防御,没有一丝的松懈,金军早就是惊弓之乌,面对宋军迅猛的进攻,各寨不断被攻陷,就算是反攻也疲软无力。
第二天黄昏到来前,阿里终于失败了,两万金军全线溃散,大将胡兰战死沙场,他匆忙中不得不北逃金城。
自阿懒、撒离喝拥戴迪古乃后,兀术的日子更加艰难,他对于会宁的新政极保持沉默,但这份沉默并不是归顺,所以不可能得到会宁有力的支援,只能利用手中资源和强大的宋军作战,回旋的余地日益狭小。
军中已经出现厌战情绪和心存观望的苗头,汉军部队和部分契丹部队成建制投降宋军日益增多,准备用现有兵力打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
此时,王秀正式宣布北上。
第一五四四章文武意见冲突1
一直以来沉稳的岳飞沉不住气了,永宁镇的失守,也让兀术无法等闲视之,活女率军不断反扑,实施了几次中等规模反击,双方互有胜败,谁也没有占到太大..la
当然,迪古乃没有坐视宋军迅猛展,他初步稳定上京、临潢府路东北部,竟然和挞懒达成协议,形成了奇怪的联盟。
挞懒竟然很认真地答应,名义上归顺了迪古乃,名正言顺占据了婆路部分军州,甚至想辽阳府渗透,占据了几个县城,大宋禁军不再越过边境。
迪古乃有了大宋行朝的配合,初步了东部和南部的局势,立即宣召前方将帅退守大定和大兴,凡不尊诏旨按谋逆论处,绝对是针对兀术而来。
在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金军高层再次生分化,阿里几经犹豫,还是遵照迪古乃的诏谕,率残部退出河东路。
对迪古乃**裸的威胁,兀术并没有退让,他手中仍然握有金国大半兵力,尤其是精锐女真族部队,还有几个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控制权,显而易见他还有相与的份量。
他的沉默让迪古乃也毫无办法,毕竟人家有兵有钱,要不是阿懒、撒离喝的效忠,还有大宋行朝约束乞颜、克烈的进攻,临潢府路可能就是一片糜烂。
何况,兀术在河北、燕山奋战,能够消弱宋军的攻势,要是真把王秀打痛了,对于今后的盟好也有很大好处,所以才没有对兀术下狠手,甚至没有为难辽阳、大定守臣的向背。
面大好的局势,岳飞再也沉不住气了,极力主张采取攻势,宗良却坚持稳步北上,等待王秀的军令。
两人的意见始终不和,岳飞直接和宗良生冲撞,他忍不住心头怒火,厉声道:“宣抚判官,如今大势对我极为有利,虏人主力就在前方,已经是穷途末路,但须一鼓作气就能毕其功于一役,还要犹豫作甚。”
实在没办法,如果没有宣抚判官监督诸军,他根本就不用那么憋屈,实在不明白朝廷为何让文人监军,这些人压过就不动军旅,只能耽误可以利用的战机。
徐庆也是持进攻主张,毕竟大好形势,放弃了太可惜,尤其对方有了北退的趋势,要不痛打落水狗那才叫怪。
宗良岂能不体谅岳飞求战心情,他何尝不想一鼓作气,王秀主张的战略明确指出,不能贪一时便宜,导致行朝总体战略的缺失,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决不能主导政治走向。
现在,还不是打歼灭战的时候。
徐庆在岳飞开口,眼看宗良迟疑不决看,认为是文官的优柔寡断,万一兀术牺牲部分,主力退守燕山固守,凭借险要的地形,骨头就难啃多了当下高声道:“大人,两大行营每日糜费数万金不说,万一兀术向燕山逃遁,在险峻之处组织关防,朝廷大军必然会付出极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