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96
你还能说什么?王秀的权势如日中天,其实就是平章军国事,也就是加个名头定名份。
大家没反对的最重要一点,也是不能说出口的,那就是王秀有实无名,却不要去制约,有了平章军国事的名头,倒是把目光聚集起来,让他做事有了三分忌惮。
一旁的赵构脸色平静,心中却是惊涛骇浪,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光是王秀平章军国事,就让他机会渺茫。
朱琏待赵谌闭上眼睛,才轻轻一叹,站起身来道:“各位都听到了?好了,圣人和太子在此伴随官家,请大王回转藩邸。今夜,诸位就留在福宁殿外轮流宿卫,宫中紧闭关防,无旨一律不得出宫,违者立斩不赦。”
众人对杀气腾腾的话,并没有太多抵触,也算是非常时非常策,一切都是按本来的,中规中距,无可指责。太子留在皇帝身边,众位执政留在宫中,对于稳定局势有着莫大的好处,也杜绝了某些居心叵测者的非分之想。
李纲还想说什么,却又想赵谌并非重伤不治,也就是立了太子监国,王秀权平章军国事,也算是临时应急,只要赵谌伤势稳定下来,总会想办法卸任。
众人退出福宁殿,,一个个忧心忡忡,不言不语,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大家各自想着自己的心思。
赵鼎看王秀一脸的沉思,忍不住就想要说,却被李纲眼疾手快,轻轻咳了声,用眼神制止了。
秦桧却隐晦地看了眼赵构,对王秀轻声道:“文实,我来值守。”
“有劳会之兄。”王秀没心情去看众人,心中是沉甸甸地,他知道帝国到了转折点,他原本灰暗的心情,亮堂了许多,却陷入了两难的矛盾。
中秋的狂欢气氛还没有消散,就传出赵官家重伤消息,
人们从惊愕到疑惑,从疑惑到不安,瞬间地大爆发起来。
一时间,街头巷尾闹翻了天,流言蜚语满天飞,各大报纸和小报上都充满了疑问,士大夫要求朝廷说明,中秋之夜发生了什么,至于是谁走漏风声,没人去追查,也不可能追查,连赵官家夜宿哪个宫殿,第二天都能被人知道,就别说其他的事情了,很不稀奇的。
王秀最不愿看到的是,因天子的遇刺受伤,造成经济上的动荡,为了稳定民心,在他的坚持下,朝廷终于颁布了中秋夜的细节,直接点名是虏人所为,坦诚不公地把怒火转移。
民间传言是一回事,朝廷公布又是一回事,那可是有权威性的,消息一经公布举国愤慨,至少行在中是沸沸扬扬,新仇旧恨一并爆发,要求北伐的呼声遽然高涨,连原本持中间论调的人,也高呼着复仇,这个是公然刺杀天子。
有趣的是,持主战论调的大臣,却一片沉默,领袖人物李纲甚至挺身而出,委婉地驳斥要求北伐的呼声。
不能不说,他和王秀共事十余年,早就认同王秀的发展思想,也看清时局大势所在,深知朝廷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准备,经济危机经过海船的到达,已经慢慢有了缓和的势头,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经济转型和宝钞试行都在进行。
第1170章棒打出头鸟
一个不小心,足以引起经济的混乱,当务之急还是要忍一忍,把国内的事先办好,至少要等待稳定下来,才能把北伐提到议程,那么多年都等了,还在乎几年时间?
他的出头让人感觉很古怪,连温和的持议和论调大臣,也义愤填膺地主张北伐,那些坚决的主战势力,却摇身一变成了主和,简直颠覆了人们的三观。
也只有那些睿智者才明白,什么是主和,什么是主战?不过是天下大势发展的产物,本质上说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占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然,那些毫无骨气的人,整天惧怕女真人,说什么不可抵御,却是个例外。
随着主战势力的沉默,民间议论越发地激烈,风向逐渐转向抨击两府,王秀身上的压力剧增。
曾经被贴出王相公国的字条,再次地被人贴在大街小巷上,他的声誉遭到空前的诋毁,尤其是士林中的非议对他的打击最大,一部分来竟然自玉泉山书院。
是因,刘仁凤为首的学生,要求复仇北伐,他们到靖康之乱,把此事上升到道义的高度,东南新闻率先带头,占据杭州各大小报头条,隐讳着批评王秀、李纲等人空喊北伐空号,事到临头反而畏缩不前等等。
有的激进学生甚至要太学生,想要来次宫门请愿。这太学生最爱闹事,他们的身份也让人忌惮三分,下舍直接参加礼部试,中舍直接参加殿试,上社可直接受进士出身,头三名地位等同三鼎甲状元及第,一般人可真惹不起,也造就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连两府也要谨慎对待。
当然,有反对声讨的就会有维护的,并非所有人都是热血青年,那些都是真正的精英,接触到一定层次的人。他们
能看清当今天下局势,并对之有相当透彻的分析,也相当有影响力,认为王秀的政策有针对性,做事情决不能不顾现实,凭借一腔热血,脑子一热就上,双方你来我往地辩论。
没人知道大内的情况,就在众说纷纭中,赵炅顺利成为监国太子,韩氏以不敢擅专为由,请朱琏垂帘,朱琏自然坚决婉辞,最后在王秀的劝进下,终于决定再次垂帘。
对于朱琏把持内朝政务,李纲、秦桧等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她有政治底线,也是维护皇家的统治。
士人限制皇权是为更好地延续国体,免除皇帝胡作非为,并不是要废除帝制,她正好能够很恰当地维护皇室,更有让维护皇统心意大臣放心的品德。
赵炅监国的第一天,就颁布了赵谌的诏书,不吝为一场甘霖,把市面上的非议压下去不少,至少减轻王秀的压力。
王秀三次拒绝权同中书门下军国事的诏书,平章军国事全称同中书门下平章军国事,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多了两个字,权势却天壤之别,朱琏态度非常坚决,王秀必须要接任。
最终,王秀不得不接受任命,迁特进,太子太傅,权同中书门下平章军国事、监修国史,上柱国。
李纲也迁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赐武威郡开国郡公;赵鼎迁特进,上柱国,赐南阳郡开国郡公,其他众臣各有赏赐。
两府执政心平气和,明白人也看出猫腻,李纲作为国之柱石,官职在王秀下,勋爵却在王秀上,其中的制衡不言而喻,反倒是王秀淡然处之,一副没毛事的模样。